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这位在世界金融舞台上呼风唤雨近二十年的传奇人物,是《投资大辞典》中一个独特而又充满争议的词条。他并非价值投资的实践者,但他执掌美联储(Federal Reserve)的时代(1987-2006)深刻地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投资环境。理解格林斯潘,就像是研究一盘经典棋局的复盘,我们不是要学习棋手的每一步,而是要理解他为何那样走,以及这些走法对整个棋局(也就是我们的投资世界)产生了何等深远的影响。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格林斯潘时代更像是一部生动的风险教育教科书,充满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
艾伦·格林斯潘于1926年出生于纽约,是一位经济学家。在1987年被里根总统任命为美联储主席之前,他已经是一位成功的经济顾问。他早年深受客观主义哲学家艾茵·兰德的影响,是自由市场经济的坚定信徒。然而,他最为人所知的身份,是第13任美联储主席。 他的任期横跨四位美国总统,经历了数次重大的经济事件,包括1987年股灾(Black Monday)、90年代的经济繁荣、互联网泡沫的兴起与破灭,以及为2008年次贷危机埋下伏笔的房地产狂热。 在媒体和公众眼中,格林斯潘的形象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被誉为“大师”(The Maestro)和“神谕”(The Oracle),因为他似乎总能用高深莫测的言辞和精准的利率调控,引导美国经济这艘巨轮绕过暗礁。他的每一次国会听证会,都会被全球投资者逐字逐句地分析,试图解读出未来市场的密码。另一方面,在他离任后,许多批评者将互联网泡沫和次贷危机的根源归咎于他任内长期维持的低利率政策,认为他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泡沫吹鼓手”。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格林斯潘就像一位你必须了解的“天气预报员”。他的决策(加息或降息)就是金融世界的“晴雨风雪”,直接影响着市场的温度。但价值投资的智慧告诉我们,与其天天猜测天气,不如专注于建造一所足够坚固的房子。
格林斯潘“大师”的声望,始于他上任后不久对1987年股灾的果断处理。在“黑色星期一”当天,美国股市暴跌超过22%,市场陷入恐慌。格林斯潘领导下的美联储迅速发表声明,承诺“作为国家中央银行,随时准备提供流动性以支持经济和金融系统”,并立即降息,向市场注入资金。这一举措成功稳住了市场,避免了危机的进一步蔓延,也让格林斯潘一战成名。 然而,这位“大师”对市场的狂热并非一无所知。1996年12月5日,面对当时已经开始显现的科技股狂潮,格林斯潘发表了他最著名的一次演讲,提出了一个至今仍被广为引用的问题:
“我们如何知道,非理性的繁荣何时已经过度地推高了资产价值?”
“非理性繁荣”(Irrational Exuberance)这个词迅速传遍全球,并一度引发市场回调。这显示出格林斯潘对市场泡沫的警觉。但吊诡的是,尽管发出了警告,美联储后续并未采取坚决的紧缩政策来抑制泡沫,反而继续维持相对宽松的货币环境。这让市场产生了一种错觉:“连格林斯潘都看到了泡沫,但他并没有戳破它,说明这个泡沫暂时是安全的。” 这种矛盾的行为,为他后来备受争议的“格林斯潘看跌期权”埋下了伏笔。
这是理解格林斯潘时代投资逻辑的钥匙。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这也是一个必须警惕的“陷阱”。
格林斯潘看跌期权(Greenspan Put)并非一个真实存在的金融产品,而是市场参与者形成的一种心理预期。它指的是,市场普遍相信,一旦股市出现大幅下跌,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就会出手相救,通过降息等手段来托市。
这种预期在1987年股灾、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危机和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裂后的数次降息中得到了反复“验证”。
听起来是不是很棒?就像给股市上了一份免费的保险。但沃伦·巴菲特的名言提醒我们:“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而“格林斯潘看跌期权”恰恰助长了所有人的贪婪。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这种“看跌期权”至少带来了三大危害:
格林斯潘的“善意”干预,无意中成为了市场投机情绪的放大器,这与价值投资冷静、理性的基本原则背道而驰。
格林斯潘的另一个著名标签,是他那晦涩难懂、模棱两可的语言风格,被戏称为“美联储语”(Fedspeak)。他可以在国会滔滔不绝地讲上几个小时,但听完后,分析师们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他曾自嘲道:“如果你们觉得听懂了我说的话,那你们一定是误解了我的意思。” 这种语言风格并非偶然。作为全球最有权势的央行行长,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引发市场剧烈波动。因此,他选择用一种模糊的语言来管理市场预期,避免给出过于明确的信号。 然而,这对普通投资者的启示是:不要试图去猜“神谕”。
聪明的投资者会把精力放在研究公司的商业模式、护城河、管理层和财务报表上,而不是耗费在解读央行行长的“微言大义”上。
格林斯潘的时代已经落幕,但他留下的遗产仍在深刻影响着我们。作为一名立志于长期成功的价值投资者,我们可以从这位“大师”的生涯中学到以下几点至关重要的教训:
总而言之,艾伦·格林斯潘这个名字,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是一个恒久的提醒。他提醒我们,货币政策可以制造繁荣的幻象,但无法创造真实的价值;他提醒我们,市场的非理性可以持续很久,但终将回归均值;他更提醒我们,投资成功的最终秘诀,不在于预测宏观经济的潮起潮落,而在于坚守以合理价格买入伟大企业的简单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