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苹果税

苹果税 (Apple Tax) “苹果税”并非一个官方的税务术语,而是市场和开发者们给苹果公司(Apple Inc.)一项商业政策起的生动绰号。它特指苹果公司强制要求所有通过其App Store(应用商店)销售的数字商品和服务(如付费应用、应用内购买、订阅服务等)必须使用苹果官方的支付渠道,并从中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这个比例通常为30%。这笔费用如同数字世界里的一道“关税”,开发者每在苹果的“地盘”上做成一笔生意,都必须向这位“地主”上缴一部分收入。对苹果而言,这是其服务业务板块皇冠上的明珠,是利润的重要来源;但对开发者和监管机构而言,它则常常与“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等争议性话题联系在一起。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理解“苹果税”是洞察苹果商业模式、评估其护城河宽度的关键一课。

“苹果税”的前世今生

要理解“苹果税”,我们得把时钟拨回到2008年。那一年,随着iPhone 3G的发布,一个革命性的产品也一同问世——App Store。在那个智能手机的黎明时代,史蒂夫·乔布斯 (Steve Jobs) 的构想是创建一个安全、可信、易于发现和下载应用的平台。为了激励全球开发者为全新的iOS平台开发应用,苹果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颇具吸引力的分成方案:70/30。 开发者获得收入的70%,苹果获得30%。 在当时,这被视为一种进步。因为在传统的实体软件零售渠道,比如电脑城卖的软件光盘,渠道商和零售商拿走的分成往往高达50%甚至更多。苹果不仅提供了一个触达全球数百万用户的庞大市场,还处理了支付、分发、托管等一系列繁琐问题,只收取30%的费用,这让无数中小开发者看到了希望。 然而,随着苹果生态系统的雪球越滚越大,iPhone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之一,App Store也从一个新奇的“应用集市”演变成了数字经济中一个无法绕开的“核心枢纽”。此时,“苹果税”的性质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它不再仅仅是苹果提供服务换取的报酬,更像是一种凭借其平台垄断地位收取的“过路费”。 苹果公司也对规则进行过微调。例如,为了鼓励开发者提供订阅制服务,苹果规定对于用户的订阅,在第一年之后,佣金比例会从30%降至15%。但这并未平息争议,反而让“苹果税”的讨论愈演愈烈,最终将其推上了全球反垄断调查的风口浪尖。

“苹果税”的商业逻辑:一座数字世界的“收费站”

价值投资的视角看,“苹果税”是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最钟爱的那类商业模式的完美体现:一个拥有宽阔护城河、具备强大定价权、能源源不断产生现金流的业务。

构筑宽阔的“护城河”

巴菲特曾说,他寻找的是那种由“坚固的城堡和环绕它的宽阔护城河”所保护的杰出企业。“苹果税”正是苹果公司护城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坚固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三重护城河共同作用,使得App Store成为了iOS世界里唯一的、官方认可的应用分发渠道。开发者要想触达那数以亿计的、具有高消费能力的苹果用户,就必须通过这扇门,并按规矩缴纳“过路费”。

利润的“印钞机”

“苹果税”对于苹果公司的财务报表而言,堪称一台高效的利润“印钞机”。

“苹果税”的争议与风险:价值投资者的审慎视角

没有一家公司的护城河是永恒不变的。 一名理性的价值投资者,在看到“苹果税”强大吸金能力的同时,也必须冷静审视其背后潜藏的巨大风险。

反垄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苹果税”最大的风险,无疑是悬在全球各地的反垄断“达摩克利斯之剑”。

开发者与消费者的“怨气”

商业模式的基石是为利益相关者 (Stakeholders) 创造价值。当一个模式长期让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开发者和消费者——感到不满时,其长期稳定性就值得怀疑。

投资启示录

“苹果税”这个案例,为我们普通投资者提供了一本生动的、关于如何分析一家公司的教科书。

识别真正的“收费站”业务

“苹果税”的本质,是一个“收费站”业务。价值投资者应该努力在自己的能力圈内寻找类似模式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具备以下特征:

找到这样的公司,并以合理的价格买入,是通往投资成功的康庄大道。

警惕“护城河”的侵蚀风险

这个案例也深刻地提醒我们:静态地看待护城河是危险的。 苹果的护城河今天看起来固若金汤,但技术变革、商业模式创新,尤其是监管环境的变化,都可能成为侵蚀护城河的洪水猛兽。 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持续跟踪和评估这些风险。对于持有苹果股票的投资者而言,关注全球反垄断的进展,其重要性不亚于关注每个季度iPhone的销量。永远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家公司的竞争优势是在增强还是在减弱?

透过“苹果税”看企业定价权

巴菲特衡量一家好公司的试金石之一就是定价权 (Pricing Power)。他曾问:“你能否在不流失客户给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把产品的价格提高10%?” “苹果税”就是定价权的终极体现。苹果不仅能“收税”,还能随着其平台内数字经济总量的增长而自动增加“税收”,而开发者和用户几乎别无选择。在分析一家公司时,不妨也用“定价权”这把尺子去度量一下:它的产品或服务是差异化的、不可替代的,还是同质化的、随时可以被取代的?答案将直接指向这家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和投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