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客成本 (Customer Acquisition Cost, 简称CAC),是企业在特定时期内,为获取一位新客户所付出的销售与市场营销相关总成本的平均值。通俗地说,它就像是企业为每一位新来的顾客贴了多少“欢迎红包”。这个“红包”里不仅包括了广告费,还涵盖了销售人员的工资、提成、市场活动的开销等等。计算获客成本,就像是为一家公司的增长引擎做一次体检,它揭示了这家公司的增长是健康的、可持续的“造血式”增长,还是依赖外部输血、难以为继的“烧钱式”扩张。对于秉持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而言,理解CAC是洞察一家公司商业模式优劣、判断其长期竞争力的关键一环。
很多初学者可能会简单地认为,CAC就是广告费除以新增用户数。这个理解虽然直观,但却忽略了冰山下的巨大部分。一个精准的CAC,是衡量企业“增长效率”的黄金指标,它的计算需要我们像侦探一样,严谨地审视成本的构成和客户的定义。
CAC的基本公式非常简洁: CAC = (总销售与市场营销成本) / (同期内获得的新客户数量) 然而,魔鬼藏在细节中。
“总销售与市场营销成本”绝不仅仅是我们在财报上看到的“销售费用”那么简单。一个严谨的分子应该包括:
作为投资者,我们虽然很难获得如此精细的数据,但必须建立一个认知:一家公司真实的CAC,往往比我们基于财报粗略估算出来的要高。关键在于理解其成本结构。
“新客户”的定义同样至关重要。一个注册了App但从未付费的用户,和一个购买了年度会员的用户,对公司的价值天差地别。
如果一家公司在宣传中将“新注册用户”与“新增付费客户”混为一谈,投资者就需要格外警惕。这可能是在用一个虚高且廉价的“用户增长”故事,来掩盖其商业模式的羸弱。
直觉上,我们都希望成本越低越好。然而,在CAC的世界里,“最低”并不等于“最优”。 极低的CAC可能意味着:
相反,一个看似较高的CAC,如果能带来更高质量、更具忠诚度的客户,那这笔投资就是值得的。这就引出了CAC最重要的搭档——客户终身价值(LTV)。
如果说CAC是“成本”,那么客户终身价值 (LTV)就是“收益”。孤立地看CAC,就像只看价格不看价值一样,毫无意义。只有将两者结合,我们才能真正评估一门生意的成色。
LTV (Life Time Value) 指的是每个用户在未来可能为公司带来的总利润。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客户从第一次光顾到最后一次消费,总共能让公司赚多少钱。 举个例子: 你楼下新开了一家咖啡馆。
显然,咖啡馆老板宁愿花50元的CAC获取第二种客户,也不愿花5元去获取第一种客户。
LTV与CAC的比率(LTV/CAC),是衡量一家公司商业模式是否可持续、是否具有吸引力的核心指标。它回答了一个根本问题:“我花一块钱买来的客户,能帮我赚回几块钱?”
除了LTV/CAC比率,另一个重要指标是获客成本回收期。它衡量的是公司需要多长时间才能从一个新客户身上赚回获取他/她的成本。计算公式通常是: 回收期 (月) = CAC / (每客户月均收入 x 毛利率) 对于依赖现金流的成长型公司,回收期尤为重要。一个12个月以内就能收回CAC的商业模式,意味着公司的“自我造血”能力很强,可以依靠经营产生的现金流来驱动增长,而不太需要持续的外部融资。而一个需要36个月才能回本的模式,对资金链的考验则要大得多。
上市公司通常不会在财报中直接公布CAC、LTV或回收期。这需要投资者化身商业分析师,从公开信息中寻找蛛丝马迹。
由于估算的困难,CAC的绝对值可能没那么重要,其变化趋势才是我们关注的核心。
想象两家同样是高速增长的电商公司: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真正好的生意是那种你买入后,只需要坐享其成就行了的生意。从CAC和LTV的角度看,公司B就更接近这种“好生意”。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获客成本(CAC)是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帮助我们剖析商业模式,看透增长故事背后的真相。
理解了获客成本,你就不再是听着增长故事就热血沸腾的“韭菜”,而是能看透商业本质、冷静计算投资回报的价值捕手。它提醒我们,真正伟大的公司,不仅要擅长“获取”客户,更要精于“留住”客户,并从长期的关系中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