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的一种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最初的版本描绘了一个看似美妙的“取舍”:当失业率降低时,通货膨胀率就会升高;反之,当失业率升高时,通货膨胀率便会降低。就好像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定者们手里拿到了一份“菜单”,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想要“点”的套餐——是想要低失业率配上一点高通胀,还是用高失业率换取物价的稳定。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经济学定律在现实世界中的表现,却远比一条平滑的曲线要复杂和颠簸得多。

菲利普斯曲线的“前世今生”:一个经济学童话的诞生与幻灭

要理解菲利普斯曲线对我们今天投资的意义,我们得先坐上时光机,回到它诞生和演变的历史长河中,看一看这个曾经的“政策神器”是如何一步步走下神坛的。

“甜蜜的烦恼”:最初的发现

故事的主角是新西兰经济学家阿尔ban·威廉·菲利普斯(A.W. Phillips)。1958年,他在研究英国近一个世纪(1861-1957年)的数据时,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规律:当工人的失业率很低时,他们的名义工资增长率就倾向于走高;反之,当失业大军浩浩荡荡时,工资水平就几乎停滞不前。 这个发现背后的逻辑非常直观,就像是菜市场的供需关系:

菲利普斯将这些数据点画在图上,得到了一条优美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它揭示了工资增长率(后来被引申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稳定的负相关关系。

“黄金时代”的政策宠儿

菲利普斯的发现很快被主流经济学界所接纳和发展,特别是被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们奉为圭臬。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罗伯特·索洛将这条曲线从“工资-失业”关系扩展到了更宏观的“通胀-失业”关系。他们认为,工资是商品成本的主要部分,工资上涨最终会传导至物价,导致通货膨胀。 至此,菲利普斯曲线从一个学术观察,摇身一变成了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的“操作手册”。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的经济顾问们满怀信心地运用这一理论。他们相信,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如增减政府开支和税收)和货币政策(如调节利率)这枚“调音钮”,在菲利普斯曲线上自由移动,精准地实现政策目标。

这听起来简直完美。经济管理似乎变成了一门精确的科学,一个可以在“通胀”和“失业”之间进行权衡取舍的艺术。

“滞胀”怪兽来袭:曲线失灵了?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进入20世纪70年代,一场前所未见的经济风暴席卷了西方世界。一种名为滞胀(Stagflation)的“经济怪兽”登场了——高通货膨胀高失业率竟然同时出现! 这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菲利普斯曲线。按照曲线的逻辑,这两者应该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怎么会同时成为困扰经济的噩梦呢?政策制定者们手足无措,他们发现,无论踩油门还是踩刹车,都无法摆脱困境。扩张政策只会让通胀火上浇油,而紧缩政策则会把失业率推向更深的深渊。菲利普斯曲线,这条曾经清晰的路线图,突然变得模糊不清,甚至完全失灵了。 为什么会这样?以米尔顿·弗里德曼埃德蒙·菲尔普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给出了答案:因为最初的曲线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变量——人们的预期(Expectations)。 他们指出,人们不是被动的棋子,而是会学习、会适应、会形成预期的理性经济人。

因此,弗里德曼等人提出了“预期附加的菲利普斯曲线”“自然失业率”的概念。他们认为,从长期看,一个经济体存在一个由技术水平、资源禀赋、市场结构等真实因素决定的“自然失业率”(后来也被称为NAIRU,即“非加速通货膨胀失业率”)。任何试图通过制造通胀来将失业率长期维持在自然失业率之下的努力,最终都只会导致通胀的不断加速,而失业率最终还是会回到那个“自然”的水平。 换句话说,长期而言,通胀和失业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取舍关系。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内是一条垂直线,货币政策最终只能影响通胀,却无法永久性地降低失业率。70年代的滞胀,正是为这种“政策幻觉”付出的惨痛代价。

菲利普斯曲线对价值投资者意味着什么?

好了,听了这么长一段经济学史,你可能会问:这跟我一个只想安安静静做价值投资的普通人有什么关系呢?关系重大。理解菲利普斯曲线的演变,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宏观认知框架,从而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更好地坚守价值投资的原则。

宏观迷雾与企业真容:不要用“曲线”预测市场

首先,菲利普斯曲线的历史告诉我们,宏观经济关系是极其不稳定的。一条在某个时期看似颠扑不破的规律,换个环境就可能彻底失效。因此,价值投资者应当对任何试图精准预测宏观经济(如通胀率、失业率、GDP增速)的行为保持高度警惕。 沃伦·巴菲特就曾多次表示,他和他的搭档查理·芒格从不根据宏观经济预测来做投资决策。“宏观预测家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让算命先生显得靠谱一些。”这句玩笑话背后,是深刻的投资智慧。 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的精力应该放在哪里?

相比于猜测美联储(Fed)下一次会议是加息还是降息,弄清楚你投资的这家公司五年后会比现在更强大还是更衰弱,显然是更重要且更可能做到的事情。宏观是迷雾,而优秀的企业本身,才是穿透迷雾的那束光。

通胀与失业:理解我们投资的商业环境

当然,这并非说宏观经济不重要。它很重要,但不是用来预测的,而是用来理解的。通胀和失业这两个菲利普斯曲线的核心变量,构成了企业经营的宏观背景板。理解这块背景板的颜色和变化,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一家公司的“抗击打能力”和长期价值。 当面对高通胀环境时: 通胀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悄悄偷走我们口袋里的钱。对于企业而言,它意味着原材料、运输、人力等各项成本的上升。此时,真正优秀的公司会脱颖而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拥有强大的定价权(Pricing Power)

当面对高失业率/经济衰退环境时: 高失业率通常与经济衰退相伴相生。此时,消费者会捂紧钱包,企业订单减少,整个商业世界都笼罩在悲观情绪中。

央行的“两难”:理解政策如何影响你的持仓

现代央行(如美联储)通常肩负着稳定物价促进就业的双重使命。这恰恰是菲利普斯曲线所描述的两难困境。理解央行在这种困境下的行为模式,能帮助我们预判政策可能带来的市场波动,并检查自己的投资组合是否足够稳健。

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不应去赌政策的方向,而应构建一个能够穿越不同政策周期的“全天候”投资组合。这意味着我们的投资组合中应包含不同类型的优质公司,有些可能在紧缩周期中表现稳健,有些则可能在扩张周期中更具弹性。关键在于,每一笔投资都建立在对公司基本面深刻理解和充足安全边际的基础之上。

结语:跳出曲线,回归价值

菲利普斯曲线的故事,是经济思想史上一个引人入胜的篇章。它从一个简单的经验观察,演变为指导国家政策的宏大神器,再到在现实冲击下幻灭并被修正。它生动地告诉我们,试图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概括复杂多变的经济世界,是多么危险。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菲利普斯曲线不是一个预测未来的水晶球,而是一幅描绘宏观经济版图的地图。它提醒我们通胀和失业是企业经营必须面对的外部环境,也揭示了政策制定者们永恒的两难。 但我们最终的落脚点,永远不应是这条变幻莫测的曲线本身。真正的投资智慧,在于将目光从宏观的喧嚣中收回,聚焦于那些构成经济基石的、活生生的企业。理解它们的商业模式,评估它们的内在价值,在价格低于价值时买入,并耐心持有——这才是价值投资穿越经济周期、通往财务自由的真正路径。宏观是舞台,而价值,永远是舞台上唯一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