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费雪(Philip Fisher,1907-2004),被誉为“现代成长股投资策略之父”,是一位深刻影响了整个投资界的传奇人物。他与“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 (Benjamin Graham) 齐名,是两位对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投资哲学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导师。费雪的核心理念在于,投资的成功并非源于买入廉价的平庸公司,而是要以合理的价格买入那些能够长期持续增长的卓越公司。他开创性地将投资研究的焦点从单纯的财务报表分析,拓展到对企业管理、行业地位、研发能力等“质化”因素的深入探查,其思想精髓集中体现在其传世之作《普通股和不普通的利润 (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一书中。
菲利普·费雪的投资生涯堪称一部活生生的金融史。他于1928年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辍学,成为一名证券分析师,并于1931年,正值美国大萧条最黑暗的时期,创立了自己的投资咨询公司——费雪公司(Fisher & Co.)。此后的70余年里,他凭借其独特的投资哲学,为客户创造了惊人的财富。 与华尔街许多热衷于抛头露面的投资大亨不同,费雪极其低调,一生鲜少接受媒体采访,更像是一位隐居幕后的思想家和实践者。他坚信,投资成功的秘诀在于专注和耐心。他一生中投资的公司数量不多,但一旦选定,便会长期持有,甚至数十年不变。他最著名的投资案例之一是在1955年买入了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德州仪器 (Texas Instruments) 的股票,并一直持有,见证了其成长为全球半导体巨头的全过程,获得了数千倍的回报。类似的成功案例还包括对摩托罗拉 (Motorola) 的长期投资。 费雪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位成功的投资者,更是一位投资思想的奠基人。他将投资从一门“捡烟蒂”式的数学游戏,提升到了对商业本质进行全方位洞察的艺术。
如果说格雷厄姆的武器是计算器和财务报表,那么费雪的武器就是电话和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他认为,一家公司真正的价值,隐藏在那些无法被量化的信息之中。为此,他独创了一套威力巨大的研究方法。
“闲聊法”(Scuttlebutt)是费雪投资方法的灵魂。这个词听起来很随意,但其背后是堪比侦探或记者的严谨调查工作。费雪坚信,仅仅阅读公司年报和公开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些都是经过管理层“美化”过的信息。要想了解一家公司的真实面貌,你必须去“闲聊”,去拼凑出一幅完整的、立体的商业拼图。 “闲聊”的对象是谁?
这就像你想买一辆二手车。你当然会看它的官方参数和里程数(相当于看财报),但更聪明的方法是去问问修过这款车的修理工,找几位开过同款车的车主聊聊,甚至去查查这款车的事故率和常见故障(这就是“闲聊法”)。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我们虽然很难直接采访到CEO或行业专家,但“闲聊法”的精神依然适用。我们可以:
“闲聊法”的本质,是将投资从“纸上谈兵”转变为“实地考察”,力求获得超越市场的认知优势。
费雪将他寻找卓越公司的标准,系统地总结为15个要点。这15个要点如同一张寻宝图,指引投资者去发现那些真正值得长期持有的“皇冠上的明珠”。我们可以将这15个要点归纳为三大类:
这一部分关注的是公司业务本身是否足够优秀,是否拥有强大的竞争壁垒,也就是巴菲特后来所说的“护城河 (Moat)”。
简而言之,费雪寻找的是那种不仅现在很优秀,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能保持优秀的“常青树”型企业。
费雪极为看重“人”的因素。他认为,投资一家公司,本质上就是将资本托付给它的管理层。一个平庸的团队,可能会毁掉一门绝佳的生意。
选择管理层,就像选择一艘远航船的船长。你需要的不仅是一位技术高超的舵手,更是一位品格高尚、值得信赖的领袖。
一家伟大的公司,最终必须能为股东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
这三个维度——卓越的生意、杰出的管理层、为股东着想的文化——共同构成了费雪眼中“伟大公司”的画像。
找到了伟大的公司,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交易。费雪对此也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见解。
与格雷厄姆执着于寻找价格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便宜货”不同,费雪认为,对于一家真正卓越的公司而言,“等待一个完美买点”的想法往往是徒劳的,甚至是有害的。因为市场的整体趋势是向上的,而伟大公司的成长速度通常会超越市场,长期来看,其股价也会不断创出新高。 他认为,买入一家成长性公司的最佳时机,往往是它刚刚崭露头角,或者因为某些暂时的、非根本性的困难而被市场错杀的时候。此时,公司的市盈率 (P/E Ratio) 可能看起来并不低,但如果其未来的盈利增长能够达到预期,那么今天看似“昂贵”的价格,在几年后回看可能非常“便宜”。 当然,这不意味着可以不计成本地买入。费雪强调的是,投资的重心应该放在判断“公司的品质”上,而不是过度纠结于“价格的波动”。
费雪最颠覆性的思想之一,或许就是他的卖出原则。他认为,投资者之所以在牛市中赚得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早地卖掉了手中的优质股票。为了避免这种错误,他规定了卖出股票的三个,且仅有三个理由: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费雪明确指出了不应该卖出的理由:
沃伦·巴菲特曾说过一句名言:“我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雪”。这句话完美地概括了费雪思想的历史地位。 在遇到费雪和他的毕生搭档查理·芒格 (Charlie Munger) 之前,巴菲特是格雷厄姆“捡烟蒂”策略的忠实信徒,专注于购买那些资产价值远高于市场价格的平庸公司。这种策略虽然有效,但规模很难做大,而且需要不断地寻找下一个“烟蒂”。 费雪的思想为巴菲特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让巴菲特意识到,以一个公道的价格买入一家伟大的公司,远比以一个便宜的价格买入一家平庸的公司要好。这次思想上的进化,是巴菲特从一个聪明的投资者成长为一代投资巨擘的关键转折点。从收购纺织厂伯克希尔·哈撒韦 (Berkshire Hathaway) 到后来投资可口可乐 (Coca-Cola)、喜诗糖果 (See's Candies) 等拥有强大品牌和宽阔护城河的伟大企业,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到费雪思想的烙印。 可以说,费雪丰富和发展了价值投资的内涵,将“质地”和“成长”这两个关键维度,完美地融入了价值投资的框架之中。
作为普通投资者,学习菲利普·费雪的智慧,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