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素史克 (GlaxoSmithKline),通常简称为GSK,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的全球性医药保健公司,也是世界顶级的制药巨头之一。从投资者的视角看,GSK就像一家历史悠久、家底丰厚的“百年老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的业务版图横跨三大领域:需要顶尖智慧和巨额投入的处方药业务,如同制造国之重器的军工部门;覆盖面广、关乎公共健康的疫苗业务,好比是保障民生的基础设施工程;以及遍布全球药店和超市的消费保健品业务,就像是人见人爱、现金流不断的连锁便利店。这种多元化的结构曾是它稳健的象征,但也一度成为其发展的桎梏,理解GSK的演变史,对价值投资者来说,是一堂关于护城河、价值陷阱与企业再造的生动案例课。
在2022年进行历史性分拆之前,投资者眼中的GSK是一头体型庞大但略显笨重的“混合动力大象”。它的动力系统由三个截然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引擎驱动,理解这三个引擎的运作模式,是解剖这家公司的第一步。
这是GSK最核心、技术壁垒最高的业务,也是其利润的主要来源。
在分拆前,GSK的消费保健品部门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同类业务之一,旗下拥有“舒适达”(Sensodyne)牙膏、“芬必得”(Fenbid)止痛药、“康泰克”(Contac)感冒药等众多家喻户晓的品牌。 这个部门的商业逻辑与制药业务截然不同。它不依赖于专利保护,而是更像一家快速消费品公司,比如宝洁或联合利华。它的成功秘诀在于:
这部分业务为GSK贡献了极为稳定和可预测的收入,像一头勤勤恳恳的现金牛,为高风险的药品研发业务持续“输血”。后来,通过与辉瑞 (Pfizer) 的消费保健品业务合并,GSK打造了一个行业内的“巨无霸”。
这个标题巧妙地利用了公司的中文译名。“葛优躺”形容的是投资GSK曾经带来的那种安逸感——稳定的业务、丰厚的股息,让投资者可以高枕无忧;而“史前巨坑”则暗指其股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表现低迷,让许多冲着“价值”而来的投资者深陷其中,苦不堪言。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GSK是典型的防御型股票,深受寻求稳定收益的保守型投资者(常被戏称为“老钱”)的青睐。
对于许多投资者而言,买入GSK就像买入了一份“带增长潜力的债券”,既能收利息,又能分享医药行业发展的红利。
然而,从2000年到202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GSK的股价几乎原地踏步,远远跑输大盘,甚至落后于赛诺菲 (Sanofi)、默沙东 (Merck) 等竞争对手。这只备受青睐的大象,似乎忘记了如何起舞。原因何在?
面对长期的困境,GSK的管理层最终祭出了“杀手锏”——分拆。
2022年7月,GSK正式将其庞大的消费保健品业务分拆出来,成立了一家名为赫力昂 (Haleon) 的新公司,并独立上市。这是欧洲资本市场多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分拆活动。 这一举动的背后,是经典的“价值释放”逻辑。管理层和许多激进投资者认为,市场未能正确评估GSK内部各个业务的价值,给予了所谓的“集团折扣”(Conglomerate Discount)。通过分拆,两家公司的价值可以被更清晰地呈现:
分拆使得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自由选择投资于高风险高回报的“新GSK”,还是稳健增长的“赫力昂”。
分拆后的“新GSK”,卸下了沉重的消费品包袱,变成了一个更敏捷、更专注的“猎手”。其投资价值完全取决于它能否在未来几年内,成功地将研发管线中的候选药物商业化。 公司的战略非常清晰:聚焦于四大核心治疗领域——传染病、HIV、肿瘤学和免疫学。投资者对新GSK的判断,不再是看它过去有多赚钱,股息有多高,而是要回答一个更具前瞻性的问题:它的科学实力和研发管线,能否在未来创造出新的“重磅炸弹”? 这意味着,对新GSK的投资,风险和潜在回报都显著提高了。它不再是那个可以让人“葛优躺”的收息股,而更像是一张需要仔细研究和跟踪的“成长股彩票”。
葛兰素史克这家公司的兴衰起伏,为我们普通投资者提供了几条极为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