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平台 (Financing Platform),通常特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Local Government Financing Vehicle, LGFV),可不是什么P2P借贷网站,而是地方政府为了城市建设“曲线”筹钱而设立的“马甲”公司。想象一下,地方政府想修路、建公园,但法律又严格限制它直接向银行借钱或发行债券。怎么办呢?它就成立一家公司,把一些土地、收费站等资产装进去,让这家公司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去贷款、发债来筹钱。这些钱最终都用在了市政项目上。从本质上讲,融资平台就是地方政府的“钱袋子”和“白手套”,它连接着政府项目和金融市场,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融资平台的诞生,是一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智慧结晶。 故事要从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说起。那次改革后,中央拿走了大部分税收,地方政府的钱袋子一下瘪了不少。但与此同时,发展经济、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担子一点没轻。“事多钱少”的窘境,迫使地方政府们必须另辟蹊径。 由于当时的《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能直接借债,它们便想出了一个高招:成立由自己控制的公司,以公司的名义向金融市场借钱。这些公司,就是我们所说的“融资平台”。政府将土地使用权、公路收费权等未来能产生现金流的资产注入平台公司,以此为信用基础,平台公司就能名正言顺地从银行、信托、债券市场等渠道获得资金,再回头投入到那些回报周期长、但关乎民生的基建项目中去。
融资平台的融资手段五花八门,就像一个本领高强的八爪鱼,触手伸向资本市场的各个角落。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融资平台及其发行的债券,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混合体。它既有诱人的光环,也藏着不易察觉的风险。
投资城投债最大的吸引力,无疑是它背后强大的“靠山”——地方政府。尽管法律上平台公司是独立法人,但市场上几乎所有人都默认,如果平台还不上钱,地方政府不会坐视不管。这种“信仰”使得城投债的违约风险极低,收益率又通常高于国债,因此成为了许多机构和个人投资者资产配置中的“压舱石”。这种隐性的政府担保,就是它最闪亮的价值所在。
光环之下,阴影并存。价值投资者必须用更审慎的眼光看透表象。
作为聪明的投资者,面对融资平台这个复杂的投资标的,我们应该记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