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规模的诅咒

规模的诅咒 (Curse of Size),是指当一只基金或一个投资组合的资产管理规模 (AUM) 变得异常庞大时,其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会显著增加,业绩表现也随之趋于平庸的现象。这就像一位武林高手,年轻时身轻如燕,可以飞檐走壁;但随着年岁增长、体型变胖,尽管内力深厚,却再也无法施展那些灵动的招式。对于基金而言,“规模”本身成了限制其获取卓越回报的沉重枷锁。这种现象由价值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多次提及,他曾坦言,如果只管理几百万美元,他有信心取得远超现在的年化回报率。

为什么“大”反而成了麻烦?

资金规模的增长本应是成功的体现,但当它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带来一系列难以克服的挑战,这些挑战共同构成了“规模的诅咒”。

投资的“游泳池”变小了

对于管理着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巨型基金来说,世界虽大,但能容纳它们的“投资池”却非常有限。

“大象转身难”:流动性困境

流动性是指资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的能力。资金规模越大,买卖操作对股价的冲击就越大,这被称为“冲击成本”。

“好主意”不够用了

要驱动一个庞大的投资组合获得超越市场的回报,需要大量卓越的投资“好主意”。然而,真正伟大的投资机会是稀缺的。

来自巴菲特的“抱怨”

沃伦·巴菲特是“规模的诅咒”最著名的“抱怨者”。他曾在多个场合表示,管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天文数字般的资产,是他获取高回报的最大障碍。 他曾风趣地说:“如果我只管理一百万美元,我能让它每年增值50%。不,我保证能做到。” 这句“抱怨”的背后,是他对小型投资者独特优势的肯定。一个聪明的个人投资者,可以灵活地在各种规模的公司中寻找机会,尤其是那些被华尔街巨头们忽略的、拥有宽阔护城河的小公司,而这正是巴菲特早期赖以成功的秘诀。对他而言,巨大的成功反而让他失去了最大的优势——选择的自由

给普通投资者的启示

理解“规模的诅咒”,能为普通投资者带来非常实用的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在市场中定位自己。

你的“小”就是优势

作为个人投资者,你最大的优势恰恰是资金规模小。你不必担心买卖行为会冲击股价,也不必为了填满庞大的资金池而被迫投资平庸的公司。

警惕“明星基金”的规模陷阱

在选择主动管理型基金时,不能只看其过往的辉煌业绩,更要关注其当前的资产管理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