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詹姆斯·艾利森

詹姆斯·艾利森(James Allison),一位凭借其在癌症免疫疗法领域的革命性发现而荣获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美国免疫学家。他的名字为何会出现在一本投资大辞典中?答案很简单:艾利森的故事是价值投资领域一个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它完美诠释了颠覆性创新从诞生到商业化的漫长、曲折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他本人并非投资者,也无意于商业,但他那“解开免疫系统刹车”的创想,最终催生了一个价值千亿美元的医药市场,并深刻地改变了百时美施贵宝 (Bristol-Myers Squibb) 和默沙东 (Merck & Co.) 等制药巨头的命运。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艾利森的经历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隐藏在财务报表之下、能够驱动企业长期增长的真正价值源泉——基础科学的突破

诺奖得主与投资的意外交集

在投资的世界里,我们习惯于谈论沃伦·巴菲特、彼得·林奇或是瑞·达利欧,他们的智慧构成了现代投资理论的基石。然而,有时候,最具启发性的投资故事,主角却是一位对股价和市盈率一无所知的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就是这样一位“局外人”。 他的核心贡献在于发现了CTLA-4蛋白的功能。简单来说,CTLA-4就像是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T细胞)的一个“刹车”装置,防止免疫系统过度激活而攻击自身组织。艾利森大胆地逆向思考:如果我们能设法“松开”这个刹车,是不是就能让免疫系统全力以赴地去攻击癌细胞? 这个在当时听起来有些疯狂的想法,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基于这一原理,第一款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药物伊匹木单抗(Ipilimumab,商品名:Yervoy)得以问世。它开启了免疫疗法(Immunotherapy)的全新时代,让人类在对抗晚期黑色素瘤等致命癌症的战役中,第一次拥有了能够显著延长患者生命的有力武器。 艾利森的初衷纯粹是为了探索生命科学的奥秘,解救被病痛折磨的患者。他未曾想到,自己的基础研究成果会在十几年后,搅动华尔街的风云,成为基金经理们在报告中反复提及的热词,并为那些有远见、有耐心的投资者带来惊人的回报。他的故事,恰恰是连接科学、商业与投资的一座桥梁,其间的经验教训,值得每一位普通投资者细细品味。

从实验室到华尔街:一条价值创造的漫漫长路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寻找并长期持有一家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伟大公司。而这种优势,很多时候源于难以复制的技术创新。艾利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一项颠覆性技术是如何从一个实验室里的想法,一步步成长为商业帝国基石的。

漫长的“坐冷板凳”时期

艾利森关于CTLA-4的突破性论文发表于1996年。在接下来的近十年里,这个足以改变癌症治疗格局的伟大发现,却遭遇了普遍的冷遇。

这段“坐冷板凳”的时期,对投资者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警示。一项真正伟大的创新,在初期往往是孤独的、不被理解的。它的价值在当时无法被量化,也无法体现在任何财务数据中。此时,投资它需要的是超越常规分析的远见和信念,而这恰恰是投资中最稀缺的品质。对于大多数投资者而言,在如此早期的阶段介入,风险无异于赌博。

小公司的豪赌与大公司的收购

正当艾利森一筹莫展之际,一家名为Medarex的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决定放手一搏。与那些拥有庞大产品线和稳定现金流的大药厂不同,Medarex这样的公司往往将宝押在一两个核心技术上,要么一飞冲天,要么一败涂地。 Medarex公司的高管们看到了艾利森理论中蕴含的巨大潜力,毅然决然地买下了他的技术专利,并投入巨资启动了伊匹木单抗的临床试验。这是一场真正的豪赌,赌注是公司的未来。 这场赌局的转折点发生在2009年。当时,制药巨头百时美施贵宝(BMS)宣布以2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Medarex。这笔交易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因为伊匹木单抗的III期临床试验结果尚未公布,其能否获批上市仍是未知数。然而,BMS的管理层凭借其专业判断,预见到了免疫疗法可能带来的行业颠覆。他们选择在不确定性最高、但潜在回报也最大的时刻出手。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个阶段的启示是:

  1. 创新与商业化的分离: 伟大的创新往往诞生于灵活、专注的小公司,而将其商业化并推向全球市场的,则往往是资源雄厚的大公司。
  2. 并购的价值发现功能: 资本市场上的并购行为,常常是价值发现的重要途径。BMS对Medarex的收购,等于用真金白银为这项前沿技术的价值进行了背书,也让更多投资者开始关注免疫疗法这个赛道。

“重磅炸弹”的诞生与市场的狂欢

2011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正式批准Yervoy上市,用于治疗转移性黑色素瘤。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Yervoy的成功,像一声发令枪,彻底引爆了全球肿瘤免疫治疗的研发热潮。 紧随其后,作用于另一免疫靶点PD-1/PD-L1的药物,如默沙东的Keytruda(帕博利珠单抗)和BMS的Opdivo(纳武利尤单抗),相继问世,并取得了比Yervoy更广泛的适应症和更惊人的商业成功。这些药物的年销售额动辄超过百亿美元,成为医药史上名副其实的“重磅炸弹”药物。 资本市场随之沸腾。在随后的几年里,BMS和默沙东的股价均大幅上涨,为坚定持有的股东创造了巨额财富。整个生物科技板块也因此备受追捧。从艾利森1996年发表论文,到2011年第一款药物上市,再到2015年后市场全面爆发,这条价值创造之路,整整走了近二十年。

艾利森故事的投资启示录

詹姆斯·艾利森的故事不仅仅是一部激动人心的科学史,更是一部深刻的投资启示录。它告诉我们,作为一名立足于价值投资理念的普通投资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投资于那些可能改变世界的创新。

投资于“懂”与“不懂”的边界

本杰明·格雷厄姆曾说,投资成功的秘诀在于安全边际。而巴菲特则将其进一步阐释为著名的“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原则——只投资于自己能够理解的领域。 艾利森的故事完美地印证了这一点。对于没有深厚医学和生物学背景的普通投资者来说,想要在1990年代末或2000年代初判断出CTLA-4抑制剂的巨大潜力,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你读懂了艾利森的论文,也无法评估其临床试验的复杂风险和商业化的重重障碍。盲目地投资于单一的、处于早期研发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与买彩票无异。

伟大的公司与伟大的科学发现

一个常见的投资误区是,将伟大的技术或产品直接等同于伟大的投资。艾利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项伟大的科学发现,并不必然通向一家伟大的公司。 Medarex公司无疑是伟大的,它以前瞻性的眼光和巨大的勇气,将艾利森的理论推进到了临床阶段。但从投资回报的角度看,最终将这项技术的商业价值发挥到极致,并为股东创造最丰厚、最持久回报的,却是收购方BMS。 这是因为,一家真正伟大的公司,不仅仅需要一项核心技术,更需要围绕这项技术建立起宽阔的“护城河”(Moat)。这条护城河可能包括:

  1. 规模效应: 庞大的生产能力和全球化的营销渠道,能够迅速将新药推向市场,实现销售额最大化。
  2. 研发平台: 持续的研发投入和强大的科研团队,能够在第一代产品的基础上,开发出疗效更好、适应症更广的后续产品(如BMS在Yervoy之后又推出了Opdivo)。
  3. 品牌与信誉: 在医生和患者中建立起来的信任,是新产品被接受的重要基础。
  4. 雄厚的资本: 足以支撑漫长而昂贵的临床试验,并能通过并购来不断补充自己的产品管线。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在评估一家公司时,不仅要看它拥有什么“黑科技”,更要审视它是否具备将科技转化为持续盈利的商业能力和竞争壁垒。

耐心是金:理解价值实现的时间尺度

“股市在短期是投票机,在长期是称重机。” 这是格雷厄姆流传最广的名言之一。艾利森的故事,是对这句话最生动的注解。 从1996年到2011年,是长达15年的研发与等待。从2011年到2015年之后,才是市场价值的集中爆发期。在这漫长的二十年里,市场经历了无数次波动,投资者的情绪也几经起伏。只有那些真正理解了这项技术背后的长期价值,并能承受住短期不确定性的投资者,才能最终分享到胜利的果实。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投资于颠覆性创新,需要极大的耐心。价值的实现有着其自身的客观规律和时间尺度,尤其是在医药、科技等需要长期研发投入的领域。试图通过短线交易来捕捉这类机会,往往会因为无法忍受漫长的等待或市场的中途波动而被“甩下车”。价值投资要求我们将眼光放长远,像农夫一样,播种、浇灌、耐心等待,而不是像猎人一样,追求一击即中。

结语:超越财务报表的价值之源

詹姆斯·艾利森的故事,最终回归到了一个价值投资的本源问题:公司的内在价值究竟从何而来? 它不仅仅来自于资产负债表上的有形资产,也不仅仅是利润表上漂亮的增长曲线。在更深的层次上,它来自于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艾利森的科学研究,解决了癌症治疗中的一个核心难题,其产生的社会价值是巨大的,而商业价值仅仅是其社会价值的货币化体现。 作为一名有远见的价值投资者,我们的任务,就是努力去发现那些正在致力于解决重要问题、创造真实价值的企业。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跳出K线图和财报数据的藩篱,去阅读、去学习,去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技术变革、社会变迁和消费趋势。 詹姆斯·艾利森用他的一生告诉我们,最持久、最强大的经济“护城河”,最终是由人类的智慧、勇气和对未知的探索精神所铸就的。而投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让我们有机会参与并支持这一伟大进程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