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调整后每股收益

调整后每股收益 (Adjusted Earnings Per Share),又称“非公认会计准则每股收益 (Non-GAAP EPS)”。这是一个在上市公司财报和业绩发布会中频频亮相,却又常常让普通投资者感到困惑的财务指标。简单来说,它是在官方的、标准化的每股收益(EPS)基础上,由公司管理层“手动”剔除或加回某些他们认为“非经常性”、“非核心”或“非现金”的项目后,得出的一个“定制版”每股收益。这个指标就像一张经过精心修饰的照片,它旨在向投资者展示公司在“正常”经营状况下的核心盈利能力,但也可能隐藏了某些不那么光鲜的细节。理解它,是每一位价值投资者从财报阅读的“新手村”走向“高手区”的必经之路。

调整后每股收益:给财报“美颜”还是“卸妆”?

想象一下,你在看一家公司的财报,就像在看它的年度体检报告。其中,“每股收益(EPS)”是一个核心指标,它告诉你,公司每发行一股股票,在过去一年里赚了多少钱。这个官方的EPS,是严格按照公认会计准则(GAAP)计算出来的,就像医院里用标准仪器测出的各项生理数据,客观、统一,方便我们在不同公司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然而,上市公司常常觉得这份“标准体检报告”不能完全反映他们的“真实健康状况”。他们会说:“今年我们工厂搬迁,产生了一大笔一次性的费用,这拉低了我们的利润,但明年就不会有了。”或者说:“我们出售了一栋旧办公楼,获得了一大笔意外之财,但这和我们的主营业务没关系。” 于是,“调整后每股收益”应运而生。它就像是公司自己请来一位“营养师”,对这份标准体检报告进行解读和“调整”。这位营养师会拿掉那些他们认为的“噪音”——比如上面提到的搬迁费、资产出售利得、大规模的重组开支、法律诉讼的赔偿金等等。他们的目标是,向你展示一个剥离了所有偶然和特殊因素后,公司核心业务“肌肉”的真实盈利水平。 从积极的方面看,这确实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公司的持续盈利能力。毕竟,作为一名着眼于长期的价值投资者,我们更关心的是公司未来能源源不断产生现金流的能力,而不是今年偶然赚到或亏掉的一笔钱。从这个角度看,调整后EPS像是在为财报“卸妆”,洗去那些一次性的浓墨重彩,露出核心业务的素颜。 但事情总有另一面。这个“调整”的权力掌握在公司管理层自己手中。他们既可以帮你“卸妆”,也可能顺手就给自己开了“美颜”。哪些项目应该被“调整”掉,并没有一个统一、强制的标准。这就给了管理层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他们可能会选择性地剔除所有坏消息(比如常规性的资产减值、看似一次性但年年都发生的“重组费用”),而保留好消息,从而描绘出一幅比现实更美好的盈利图景。 因此,面对调整后EPS,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一概否定。我们需要像一位精明的侦探,仔细审视每一次“调整”背后的动机和合理性。

为什么要“调整”?探寻背后的动机

理解了什么是调整后EPS,我们还需要深入一步,探究公司进行“调整”的具体动机。这通常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看:一个是公司希望向外界传达的“官方叙事”,另一个则是投资者需要保持警惕的“潜在风险”。

上市公司的“官方”说法

管理层在发布调整后EPS时,通常会给出一个听起来非常合理的解释:为了帮助投资者更好地洞察公司的核心运营表现。

投资者的“警惕”视角

尽管上述理由听起来都合情合理,但传奇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曾多次对此类“调整后”的指标提出严厉批评。他在致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中曾讽刺道:“如果一家公司的经理人总是喋喋不休地谈论‘调整后利润’,那通常意味着他们的‘真实利润’乏善可陈。” 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保持警惕:

解剖“调整项”:魔鬼藏在细节中

要真正看懂调整后EPS,关键在于理解那些被加加减减的“调整项”。这些项目通常会在公司的业绩公告或财务报告的附注中,以一张“GAAP与Non-GAAP业绩调节表”的形式出现。

常见的“加回项”与“剔除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调整项目,以及作为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思考它们:

价值投资者的实战指南:如何正确使用调整后EPS

面对这个既有用又充满陷阱的指标,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应对?答案是: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线索,而不是最终的结论。

第一步:对比,而不是孤立地看

永远不要只看调整后EPS。把它和GAAP EPS放在一起对比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第二步:追根溯源,阅读附注

当看到调整后EPS时,立即去财报里寻找那张“业绩调节表”。这张表会一五一十地列出从GAAP净利润到Non-GAAP净利润都调整了哪些项目,金额是多少。仔细阅读每一项调整的解释,问自己几个问题:

对于美国上市公司,这些信息通常在其季度(10-Q)和年度(10-K报告)报告中可以找到。

第三步:保持一致性,警惕“移动的门柱”

在纵向比较一家公司历年的盈利能力时,必须使用一致的口径。如果你决定采纳公司的调整后EPS,那么要确保公司历年来调整的逻辑和项目是基本一致的。如果公司今年剔除了A,明年又说A是常规项,反而剔除了B,这种不诚实的行为本身就足以让你把这家公司排除出你的投资组合。

第四步:结合其他指标,形成立体认知

调整后EPS终究只是一个利润指标。而利润是可以被操纵的。价值投资者需要构建一个多维度的估值体系。

结语:做聪明的“侦探”,而非轻信的“观众”

总而言之,“调整后每股收益”是一个典型的双刃剑。它在善意的管理者手中,是帮助投资者拨开迷雾、看清核心业务的放大镜;但在投机的管理者手中,它就成了掩盖问题、误导市场的哈哈镜。 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的任务不是简单地接受或拒绝这个数字,而是要扮演一名严谨的财务“侦探”。我们要拿起放大镜,仔细审查每一项“调整”的合理性;要翻阅历史档案,检查公司是否言行一致;要交叉比对现金流、负债等其他线索,形成完整的证据链。 永远记住,财报是公司与投资者沟通的语言,但并非所有的话都是真话。调整后EPS就是其中一句需要我们用心去听、用脑去辨的“话外音”。只有穿透这些数字的迷雾,理解其背后的商业实质,我们才能真正找到那些值得长期持有的伟大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