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税人”并不是一个官方的会计或金融术语,在英文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它是价值投资领域对一类特殊商业模式的生动比喻。它并非指那些偷税漏税的企业,恰恰相反,它形容的是那些生意模式极佳,能够长期、大规模、无成本地占用商业伙伴(客户或供应商)资金用于自身发展的公司。这些公司在现金流上,仿佛不是在向政府“纳税”,而是在向上下游“收税”,从而免费获得了一笔宝贵的、可用于再投资的资金,这笔钱的本质就是浮存金(Float)。
“负税人”的“收税”本领,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实现,本质上是其强大市场地位和议价能力的体现。
这类公司通常是渠道或零售巨头,对上游供应商拥有极强的议价能力。它们的核心操作是:先收钱,后付款。 想象一下大型连锁超市。它今天卖出一瓶洗发水,立刻就从消费者那里收到了现金。但是,它可能要等到30天、60天甚至90天后,才把这瓶洗发水的货款支付给生产商。在这几十天里,这笔本应付给供应商的钱,就安安稳稳地躺在超市的银行账户里,可以用来支付员工工资、开新店、或者进行短期投资。这相当于供应商为超市的运营免费提供了一笔无息贷款。
这类公司则凭借其独特的产品或服务,让客户心甘情愿地先付款,后消费。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保险公司。我们每年向保险公司缴纳保费,但只有在未来发生理赔事件时,保险公司才会把钱赔付给我们。在此期间,所有投保人缴纳的巨额保费,就形成了保险公司的浮存金。其他例子还包括:
成为“负税人”是无数企业家梦寐以求的状态,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极致的商业优势。
作为投资者,识别出潜在的“负税人”是挖掘优质公司的重要一环。
一个忠告: 找到“负税人”只是第一步。我们还需要判断这笔“税款”(即浮存金)的稳定性和成本,以及管理层运用这笔资金的能力。一个能持续收“税”,又能高效利用“税款”创造价值的公司,才是值得我们长期持有的“金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