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500强 (Fortune 500) 这是由美国《财富》(Fortune)杂志每年评选发布的、全美最大的500家公司的排行榜。请注意,这里的“大”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衡量标准——营业收入 (Revenue)。因此,财富500强榜单本质上是一张关于公司“块头”大小的年度快照,它以销售额为唯一标尺,将美国商界的巨头们排排坐。这张榜单自1955年首次发布以来,已成为衡量美国大型公司发展状况最著名、最权威的标志之一。投资者常常提到的还有《财富》杂志评选的财富世界500强 (Fortune Global 500)和针对中国市场的财富中国500强 (Fortune China 500),其核心评选逻辑一脉相承。
想象一下1955年的美国,二战的硝烟散去,经济引擎全速轰鸣。那是一个属于工业巨头的时代,工厂的烟囱是城市最亮丽的天际线。《财富》杂志的编辑埃德加·史密斯 (Edgar P. Smith) 捕捉到了时代的脉搏,他决定创造一个排行榜,不再关注那些虚无缥缈的市值波动,而是用最实在的营业收入,来为美国工业的“肌肉”做一次全面的体检。 最初的榜单,只收录从事制造业、采矿业和能源勘探的工业公司。那时的榜单上,通用汽车、埃克森美孚、美国钢铁等重工业巨擘是绝对的霸主。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服务业的浪潮席卷而来。到了1995年,为了更真实地反映经济结构的变化,《财富》杂志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将榜单向服务性企业敞开怀抱。 这一改变是革命性的。一夜之间,沃尔玛 (Walmart) 这样的零售巨头,以及银行、保险、医疗等行业的公司得以登堂入室。榜单的构成开始变得五花八门,从卖石油的到卖汉堡的,从造飞机的到写代码的,共同上演着美国商业的“权力的游戏”。这个演变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美国经济变迁史。
对于一名理性的投资者来说,看到“500强”这三个字,第一反应不应该是“哇,好厉害,快买!”,而应该是“嗯,这家公司规模很大,然后呢?”。榜单只是故事的开始,真正的价值隐藏在数字背后。
选择营业收入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是《财富》杂志深思熟虑的结果,这背后有其独特的逻辑:
然而,这把尺子的局限性也同样明显。它只告诉你“这家公司卖了多少钱”,却没告诉你“它赚了多少钱”,更没说“它未来能赚多少钱”。
这是价值投资者必须牢记于心的核心信条。进入财富500强,只意味着一家公司在规模上达到了顶级水平,但这与它是否是一家“好公司”或“好股票”之间,还隔着好几座大山。
因此,财富500强榜单上的公司,有的可能是身患“巨人症”的虚弱胖子,有的可能是肌肉发达但价格昂贵的“健美冠军”,当然,也藏着我们希望寻找的、实力出众且价格合理的“价值之选”。
既然不能盲从,那么这张榜单对我们普通投资者究竟有何用处?答案是:用好它,它就是一个强大的工具箱。
请将财富500强看作一个经过初步筛选的、高品质的“狩猎场”。这里的“猎物”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