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oan Prime Rate, LPR),可以亲切地称它为“贷款优等生利率”。它是当前中国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时主要参考的定价`基准利率`。你可以把它想象成银行贷款的“市场指导价”。这个价格不是由央行直接拍板定下的,而是由18家最具代表性的商业银行,根据它们对`中期借贷便利`(MLF)这个“批发”资金成本的理解,再加上各自银行的经营成本和风险评估,共同“报价”产生的一个平均利率。LPR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关键一步,让贷款利率的形成更加贴近市场脉搏。

LPR的前世今生:从“官定”到“市定”

在LPR成为主角之前,我国的贷款利率长期由央行直接规定一个基准,各银行在此基础上有限浮动。这就像一个全国统一的“商品标价”,灵活性稍显不足。 为了让利率这只“看不见的手”更好地调节经济,2019年8月,央行对LPR形成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改革后的LPR与`中期借贷便利`利率挂钩,由市场报价决定,取代了原来的贷款基准利率,成为了新的贷款定价“锚”。这一变革,好比是从“计划经济”的定价方式转向了“市场经济”的定价方式,让资金的价格能更真实地反映`实体经济`的冷暖。

LPR是如何诞生的?

LPR的产生过程就像一场严谨的“民主协商会”,每月20日(如遇节假日顺延)准时上演。

  1. 第一步:确定“锚”的价格。 央行会先确定`中期借贷便利`(MLF)的操作利率。你可以把MLF利率理解为央行借钱给商业银行的“批发价”,这是LPR报价的基础。
  2. 第二步:报价行“竞价”。 18家被选中的商业银行(报价行)会在MLF利率的基础上,加上一个`加点`来进行报价。这个“点”是各家银行综合考虑自己资金成本、信贷风险、市场供求等因素后独立决定的,充分体现了各银行的自主定价权。
  3. 第三步:去伪存真,计算均值。 报价汇集后,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会像裁判一样,去掉一个最高报价和一个最低报价,以避免极端值干扰,然后对剩余的16个报价进行算术平均,计算出最终的LPR数值。目前LPR包括1年期和5年期以上两个品种。

LPR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别看LPR听起来专业,它其实已经悄悄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钱袋子和投资决策。

房贷一族最关心

对于绝大多数购房者来说,LPR的变动直接关系到每月的还款额。现在的新增住房贷款利率都是以LPR为基础进行定价的。

如果你当初选择的是`浮动利率`合同,那么当LPR下调时,在合同约定的重定价日之后,你的月供就会减少;反之,LPR上调,月供则会增加。而选择`固定利率`的房主,则不受LPR波动的影响。

企业经营的温度计

LPR是企业贷款的主要定价基准。LPR的下降,意味着企业获得贷款的成本降低了。

投资启示录

作为一名理性的价值投资者,我们应该如何看待LPR的变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