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资产基础法

资产基础法 (Asset-Based Approach),又称“资产法”,是评估公司内在价值的三大核心方法之一(另两种是收益法市场法)。它的核心逻辑简单粗暴:公司到底值多少钱,不看它未来能赚多少,而是看它现在手里的“家当”值多少钱。就好比评估一座二手房,我们不只关心它能收多少租金(收益法),也不只参考隔壁老王家卖了多少钱(市场法),而是先算算这房子的钢筋、水泥、地皮本身值多少钱。这种方法直截了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价值“底座”。

核心逻辑:公司的家底值多少钱?

想象一下,你想买下楼下的小卖部。你怎么给它估价呢?资产基础法教你像个精明的当铺老板一样思考:

1. **盘点资产:** 先把小卖部里里外外清点一遍。货架上所有的零食饮料、仓库里的存货、收银机、冰柜,甚至小老板用来送货的电动车,这些都是公司的[[有形资产]]。
2. **核算负债:** 再问问小老板,他还欠着供应商多少货款?房租是不是下个月就要交了?这些是他需要偿还的[[负债]]。
3. **计算净值:** 用所有“家当”的总价值减去所有欠款,剩下的净额,就是这家小卖部的[[净资产]]价值。

这个过程,本质上就是在分析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它不关注公司未来的梦想和故事,只关心当下实实在在的资产和负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价值参考。

两种主要的“盘点”方法

同样是盘点家当,具体怎么“计价”又有讲究。主要有两种思路:

账面价值法 (Book Value Approach)

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我们直接打开公司的财报,找到资产负债表上的“股东权益”或“净资产”科目,这个数字就是公司的账面价值

但这种方法有个明显的“时差”问题。比如,公司在20年前花100万买的一块地,在账面上可能还记着100万,但如今它的市场价可能已经涨到了1个亿。因此,账面价值往往不能真实反映资产的当前市场价值,它更像是一个历史成本的记录。

重置成本法与清算价值法 (Replacement Cost & Liquidation Value)

为了解决账面价值的“时差”问题,价值投资者,尤其是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更喜欢用以下两种更“现实”的方法。

重置成本法

这种方法问的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如果我现在要从零开始,重新建一个一模一样的公司,需要花多少钱?” 这笔钱就是重置成本。它不仅包括重新购买所有机器设备、土地厂房的费用,还可能包括重新建立销售渠道、研发技术的成本。这个估值逻辑对于判断一家公司的护城河很有帮助——如果重置成本高得吓人,新玩家自然就望而却步了。

清算价值法

这是最保守、最极端,也是最能体现安全边际思想的方法。它假设公司今天就关门大吉,变卖所有资产来偿还债务。

清算价值可以说是公司价值的绝对底线。如果一家公司的股价甚至低于其清算价值,那就好比你花80块钱买到了一个钱包,里面还有100块现金。格雷厄姆把这类投资机会称为“烟蒂股”——虽然被人丢弃,但捡起来还能美美地抽上一口。

投资启示:什么时候用它最管用?

资产基础法虽然简单,但在特定情境下威力巨大:

小心陷阱:资产基础法的局限性

当然,没有一种估值方法是万能的。资产基础法的“当铺思维”也有其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