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超级高铁

超级高铁(Hyperloop) 超级高铁,或称“超回路列车”,是一种革命性的、仍处于概念和试验阶段的陆地交通系统。它由一个接近真空状态的封闭管道和在其中高速穿梭的悬浮舱体组成。其核心理念是通过消除空气阻力和车轮与轨道的摩擦力,让客运或货运舱体能够以接近音速(理论上可超过100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这个概念由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在2013年的一份白皮书中被系统性地带入公众视野,他将其描述为继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之后的“第五种交通方式”。从投资角度看,超级高铁代表着对未来交通格局的极致想象,是典型的“高风险、高回报(或高亏损)”的颠覆性技术投资标的。

一个“科幻小说”的开端

想象一下,你早上在上海的办公室,临时需要去北京开个会。你没有冲向机场,而是来到市中心的“超级高铁”车站,坐进一个充满未来感的舱体。没有起飞的颠簸,没有天气的延误,舱体在封闭的管道中安静地加速。窗外的景色飞速掠过,更像是在看一部快进的电影。半小时后,你已经悠闲地走出北京的车站,准备开会。全程耗时甚至比许多人日常通勤的时间还短。 这不是科幻电影的片段,这正是超级高铁描绘的蓝图。 2013年,当特斯拉(Tesla)和SpaceX的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发布那份长达57页的《Hyperloop Alpha》白皮书时,整个世界都为之震动。他提出这个想法的初衷,源于对加州高铁计划的失望——一个在他看来“又贵又慢”的过时项目。他设想的超级高铁,不仅速度要远超传统高铁,甚至比民航客机还快,而且理论上能耗更低、更安全、不受天气影响。 它的工作原理听起来很直白,却又极具挑战性:

通过将两大阻力——空气阻力和摩擦力——降至最低,超级高铁理论上可以用极小的能耗实现惊人的高速。马斯克本人并未亲自创办公司实现这一构想,而是将其开源,鼓励全球的工程师和企业家共同探索。一时间,全球范围内涌现出多家创业公司,吸引了大量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的目光,一场围绕未来交通的豪赌就此拉开序幕。

投资者的视角:是“风口”还是“疯口”?

对于投资者,尤其是信奉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来说,超级高铁这样的项目既令人兴奋,又让人警惕。它完美地诠释了“故事驱动型投资”的魅力与风险。

颠覆性创新的巨大诱惑

超级高铁的“故事”无疑是性感的。它承诺解决现代社会的一大痛点:长距离出行的效率问题。如果成功,它将彻底颠覆价值数万亿美元的航空、铁路和公路货运市场。其潜在的总目标市场(Total Addressable Market, TAM)是天文数字。 投资者常常被这种宏大的叙事所吸引。他们投资的不是一家公司当下的盈利能力,而是它在遥远的未来改变世界的可能性。这种投资逻辑,我们有时戏称为投资“市梦率”(Price-to-Dream Ratio),即愿意为梦想支付的价格。在科技领域,成功的颠覆者,如亚马逊之于零售、苹果之于手机,都曾为早期投资者带来过传奇般的回报。因此,总有资本愿意在下一个“改变世界”的技术上下注,哪怕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

价值投资者的冷静审视

然而,从严格的价值投资角度出发,当我们拨开科幻故事的光环,用本杰明·格雷厄姆沃伦·巴菲特的尺子来衡量时,超级高铁项目暴露出的问题远比它的前景更清晰。

护城河在哪里?

价值投资的核心之一,是寻找拥有宽阔且持久的经济护城河的企业。护城河可以是品牌、专利、网络效应或成本优势,它能保护企业免受竞争对手的侵蚀。 超级高铁的护城河是什么呢?

因此,对于一个新兴的超级高铁公司,我们很难看到一条能够抵御未来竞争的深邃护城河。

看不透的未来与数不清的“坑”

巴菲特反复强调,他只投资于自己能理解的、未来现金流能够被合理预测的生意,这被称为能力圈原则。而超级高铁的未来,则被一团浓雾笼罩。

现金流为王,但现金在哪里?

价值投资者最看重的是企业创造自由现金流的能力。一家好的企业就像一头“奶牛”,能持续不断地产生现金。而超级高铁公司在当下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典型的“现金吞噬机”。 它们没有任何收入,唯一的现金来源就是一轮又一轮的融资。它们需要不断地烧钱进行研发、测试、游说。对于这类企业,传统的估值方法如现金流折现法(DCF)完全失效,因为未来的现金流是负数或者纯粹是幻想。投资它们,更像是购买一张昂贵的彩票,赌它能在现金耗尽之前,创造出奇迹。

现实世界的探索与挣扎

理论分析之外,现实世界的案例更能说明问题。在马斯克的号召下,诞生了像Virgin Hyperloop(维珍超级高铁,前身为Hyperloop One)、Hyperloop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HTT)等多家公司。 Virgin Hyperloop曾是该领域的领跑者,获得了包括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集团在内的数亿美元投资。2020年,它在拉斯维加斯附近的测试轨道上完成了全球首次载人测试,虽然速度仅为172公里/小时,距离目标相去甚远,但依然被视为一个里程碑。 然而,故事的结局并不美好。巨大的烧钱速度和遥遥无期的商业化前景,让投资者逐渐失去了耐心。2022年初,该公司裁掉了一半员工,并宣布放弃客运业务,专注于货运。到了2023年底,这家曾经的明星公司更是走到了尽头,解雇了所有剩余员工,并计划出售其资产。 Virgin Hyperloop的失败,为所有对超级高铁抱有幻想的投资者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它证明了从一个激动人心的概念到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之间,隔着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给普通投资者的启示录

超级高铁作为一个词条,收录于我们的《投资大辞典》,并非鼓励您去投资这类项目。恰恰相反,它是作为一个绝佳的案例,帮助我们理解价值投资的真谛。

分清“故事”与“实质”

投资的世界里充满了动听的“故事”。“下一个苹果”、“下一个特斯拉”、“颠覆XX行业”……这些叙事总能轻易点燃人们的热情。然而,一个好的故事不等于一笔好的投资。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的任务是穿透故事的表象,去审视其商业的“实质”:它有清晰的盈利模式吗?它有抵御竞争的护城河吗?它的管理层是否理性和诚实?当一家公司的唯一卖点是遥远的梦想时,我们应当保持十二分的警惕,这与上世纪末的互联网泡沫并无本质区别,当时无数公司仅凭一个.com的域名就能获得高额估值,最终大多化为泡影。

坚守你的“能力圈”

超级高铁涉及前沿物理学、材料科学、土木工程、政策法规等多个极其专业的领域。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而言,这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能力圈。我们无法准确判断其技术路线的优劣,也无法评估其工程风险。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下重注,无异于蒙眼走钢丝。与其追逐自己看不懂的“黑科技”,不如在自己熟悉的行业里,寻找那些商业模式简单、基本面扎实、自己能够理解的优秀公司。

耐心是最好的美德,尤其是在面对诱惑时

价值投资的精髓之一是耐心。它要求我们像猎人一样,静静地等待那个确定性极高的、价格远低于价值的“扣动扳机”的时刻。市场永远不缺热点和风口,今天可能是超级高铁,明天可能是元宇宙,后天可能是量子计算。追逐风口很容易让人心潮澎湃,但也极易使人追高套牢。真正的投资大师,往往对这些喧嚣保持着一种“局外人”的冷静。他们知道,伟大的想法很多,但最终能转化为伟大企业的寥寥无几。 总而言之,超级高铁是一个伟大的科学构想,却大概率是一笔糟糕的投资。 它提醒我们,投资不是为人类的梦想买单,而是以合理的价格,购买一家优秀企业未来的部分所有权。在仰望星空的同时,价值投资者更需要脚踏实地,关注那些能实实在在创造价值和现金流的平凡企业。或许,投资一家运营着传统铁路、但盈利稳定、派息丰厚的公司,远比把钱投给一个“管道里飞驰的梦”要来得安稳和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