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输入性通胀

输入性通胀 (Imported Inflation),又称“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并非由国内供求关系失衡,而是由外部因素,主要是进口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所引发的国内物价水平普遍、持续上涨的现象。简单打个比方:你常去的小餐馆突然涨价了,老板解释说不是因为他想多赚钱,而是因为他用的进口牛肉、橄榄油都涨价了。这种“锅从天上来”式的物价上涨,就是典型的输入性通胀。它通常由两大引擎驱动: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飙升,二是本国货币汇率走弱。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输入性通胀,就如同在海上航行时能看懂天气预报,能帮助我们预判经济风向,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增值我们的资产。

“元凶”在哪儿?

输入性通胀的产生路径清晰可循,主要有两大推手。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许多国家的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进口的原材料,比如驱动汽车和工厂的石油、盖房子的铁矿石、喂养牲畜的大豆等。当这些大宗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因为全球需求旺盛、地缘政治冲突或主要生产国减产等原因而上涨时,成本就会像涟漪一样扩散开来。

本国货币贬值

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着进口商品的“标价牌”。当本国货币相对于其他货币(尤其是像美元这样的国际结算货币)贬值时,意味着我们需要用更多的本国货币才能买到同等价格的外国商品。

对价值投资者的启示

作为一名理性的价值投资者,我们无法控制宏观经济的潮起潮落,但可以调整自己的投资航向,从输入性通胀的挑战中寻找机遇。

审视企业的成本结构

面对输入性通胀,首先要做的就是戴上“成本分析”的眼镜去审视你的投资标的。

关注企业的定价权

定价权价值投资的“圣杯”之一。 拥有强大定价权的公司,能够理直气壮地将上涨的成本转移给客户,而不会因此丢失大量市场份额。

识别受益与受损行业

输入性通胀是一把“双刃剑”,有人哭就有人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