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达达集团

达达集团 (Dada Nexus Limited),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的领先本地即时零售和配送平台。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连接了“想立刻买到东西的你”、“你家附近的超市/药店”和“能马上帮你跑腿的骑手”的超级数字枢纽。其业务主要由两大核心板块驱动:达达快送,一个面向各类商家和个人的开放式即时配送平台;以及京东到家 (JDDJ),一个让消费者可以从附近实体店(如超市、便利店、药店等)下单,并享受“一小时达”服务的线上平台。简而言之,达达集团致力于解决现代都市人“万物到家”的即时性需求,是“即时零售”这个火热赛道上的核心玩家。

故事的开端:从“校园跑腿”到“即时零售”巨头

每一个商业传奇都有一个朴素的开端,达达也不例外。 时间回到2014年,创始人蒯佳祺敏锐地洞察到了本地物流中“最后三公里”的巨大痛点。无论是餐厅的外卖,还是电商的包裹,末端配送的效率和成本都是一大难题。于是,达达以“众包物流”的模式切入,最初类似于一个校园里的“跑腿互助平台”,通过招募社会上的闲散运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兼职骑手”),为商家提供灵活、低成本的即时配送服务。这便是“达达快送”的雏形。 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2016年。这一年,达达与电商巨头京东旗下的O2O(线上到线下)生活服务平台“京东到家”进行了战略合并。这是一场堪称完美的联姻:达达拥有当时中国最大的众包配送网络,是一支强大的“地面部队”;而京东到家则背靠京东这棵大树,拥有丰富的零售商资源和巨大的线上流量入口,是“空中支援”。 二者合并后,协同效应立刻显现。京东到家为平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订单需求(比如消费者在App上下单买水果、买药),而达达快送则为这些订单提供了坚实的履约保障。这种“平台+运力”的闭环模式,让新生的达达集团迅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并于2020年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正式踏入国际资本市场。

剖析达达的双引擎:达达快送与京东到家

要理解达达集团的商业模式,就必须深入了解其赖以生存的两大业务引擎。它们就像一架飞机的两翼,相互支撑,缺一不可。

达达快送:无处不在的“跑腿小哥”

达达快送可以被理解为物流界的“优步 (Uber)”。它本身不雇佣一名全职骑手,而是构建了一个巨大的、弹性的运力池。任何有空闲时间并符合条件的人,都可以注册成为达达骑手,随时上线接单赚钱。 它的服务对象极其广泛:

达达快送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灵活性和规模效应。它像一个巨大的社会化运力水库,在订单高峰期(如午餐、晚餐时间)能迅速调集大量骑手,而在平峰期则不会有人员闲置的成本。这种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整个社会的物流效率。

京东到家:把超市搬到你家门口

如果说达达快送是“路”,那么京东到家就是“路上跑的车”。京东到家是一个连接消费者与本地实体零售商的平台。 它的运作模式非常清晰:

双引擎的联动是达达集团商业模式的精髓所在。京东到家作为需求入口,为平台创造了海量的、高频的订单;达达快送作为履约基础,确保了这些订单能够被高效、可靠地完成。订单越多,需要的骑手就越多;骑手网络越密集,配送效率就越高,又能吸引更多商家和消费者入驻平台。这个不断自我强化的飞轮,构成了达达集团最核心的竞争力。

价值投资者的透镜:如何审视达达集团

对于一名价值投资者而言,理解商业模式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用审慎的眼光,去评估这家公司的长期价值,包括它的护城河、成长潜力、风险以及当前的价格是否具有吸引力。

护城河有多宽?

沃伦·巴菲特曾说,他喜欢的是那种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经济城堡”。那么,达达的护城河在哪里?

成长的烦恼与未来的星辰大海

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的。达达所处的赛道前景广阔,但路途也充满荆棘。

估值与安全边际

对于像达达这样仍处于亏损状态的成长型公司,传统的市盈率 (P/E) 估值法并不适用。投资者通常会采用市销率 (P/S) 或根据用户数、订单量等运营指标进行估值。 然而,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安全边际,即以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在达达的案例中,投资者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1. 公司的长期盈利潜力究竟有多大?即时配送这门生意最终能有多赚钱?
  2. 其护城河能否抵御住美团等巨头的猛烈攻击?
  3. 最重要的是,财务风波暴露出的治理问题是否会再次发生?公司的“品格”是否可靠?

在财务丑闻之后,公司的股价大幅下跌,看似“便宜”,但这很可能是个“价值陷阱”。在公司内部治理和财务透明度得到根本性改善和证实之前,任何基于历史数据或未来预期的估值都可能是不牢靠的。此时,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教诲显得尤为重要:投资的首要原则是不要亏钱。面对如此巨大的不确定性,一个保守的投资者会选择远离,或者要求一个极大的折扣(即极高的安全边际)来补偿所承担的风险。

投资启示录

从达达集团这个案例中,普通投资者可以得到几点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