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10 (Y-10),是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启动、自主设计与制造的第一款大型喷气式客机项目。它不仅是一架原型机的代号,更在投资界成为一个深刻的隐喻,象征着那些旨在构建颠覆性护城河的超长期、高投入、高风险项目。运-10的故事,从宏伟的蓝图到戛然而止的结局,再到其精神遗产在数十年后开花结果,为我们普通投资者提供了一部关于远见、耐心、风险与生态系统的鲜活教科书。理解运-10,你将能以更深邃的眼光,审视一家公司的长期投资价值,辨别出哪些是真正创造未来的“栽树人”,哪些又是陷入泥潭的“追梦者”。
想象一下,在那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要从零开始,建造一架能与波音、空客比肩的大飞机,这本身就是一件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事情。运-10项目(内部代号“708工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它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建立中国自己的大飞机产业。经过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运-10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然而,就在曙光初现之际,项目却在80年代中期悄然落幕。运-10原型机被静静地停放在上海飞机制造厂的一角,成为航空迷心中永远的“意难平”。究其原因,是复杂的历史、技术与经济因素的交织:
运-10的故事并未就此结束。它的探索为后来的飞机项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数据和人才。可以说,没有运-10的“折翼”,就没有今天C919的翱翔。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运-10的故事不是一曲悲歌,而是一座富矿。它用最真实、最昂贵的案例,为我们揭示了四个至关重要的投资原则。
传奇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反复强调能力圈 (Circle of Competence) 的概念,即只投资于自己能理解的领域。这个原则不仅适用于投资者,更适用于企业。 大飞机制造,是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其技术复杂度、产业链长度、资本投入量都超乎想象。它绝不仅仅是设计和组装一个铁壳子,而是需要整个国家顶级工业能力的系统性支撑。对于70年代的中国工业体系而言,独立完成这件事,无疑是一次极限挑战,远远超出了当时成熟的“能力圈”。
运-10的命运,是长期主义与机会成本之间一场典型的艰难抉择。
这两种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它们反映了在特定资源和环境下不同的发展哲学。
沉没成本 (Sunk Cost) 是指已经发生且无法收回的成本。在运-10项目上,国家已经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决策是否继续时,这些已经投下的成本,很容易成为影响理性判断的心理负担——“我们已经投了这么多,现在放弃岂不可惜?” 这就是典型的“沉没成本谬误”。从纯粹理性的经济学角度看,决策应该基于未来的预期收益和成本,而非过去已经发生的投入。尽管从感情上难以接受,但如果评估后认为继续投入的边际效益为负,或者有更好的投资选择,那么“止损”就是最明智的决定。
运-10项目最深刻的教训之一,可能就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一架现代飞机,由数百万个零件组成,背后是一个金字塔式的庞大供应链体系。从发动机、航电、飞控,到机身材料、起落架,再到后续的维修、保养、航材支持网络,缺一不可。运-10的悲剧在于,它是一个在相对贫瘠的产业土壤上,试图凭一己之力长成的参天大树。它的主制造商很努力,但支撑它成长的“森林”——也就是整个国家的航空产业生态——尚未形成。 相比之下,今天的C919项目,其背后是中国商飞 (COMAC) 作为主制造商,以及数千家国内外供应商共同组成的庞大产业联盟。这个生态系统,才是C919能够顺利起飞并走向商业成功的真正基石。
运-10的故事,在三十多年后,由C919续写了圆满的结局。这本身就是对价值投资最完美的诠释。 那些为运-10奋斗过的人、积累的技术、犯过的错误,都没有白费。它们像一颗颗种子,被埋在了时间的土壤里。当气候、水分和阳光(即国家经济实力、工业基础和市场需求)都恰到好处时,这些种子便破土而出,长成了C919这棵新的大树。 这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创造,往往不是线性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它需要经历漫长的积累,甚至暂时的挫折与倒退。市场的目光往往是短视的,它会为一时的亏损而惩罚一家进行长期研发投入的公司(如同早期的亚马逊),也会为短期的挫折而抛弃一个有远大前景的行业。 而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我们的任务,正是要拥有超越市场的远见和耐心。我们要能从运-10的“废墟”中,看到C919的蓝图;能从一家公司眼前的投入与亏损中,预见到其未来坚不可摧的护城河。这不仅是一种投资技巧,更是一种投资哲学。 运-10,这架从未真正进入商业运营的飞机,却以另一种方式,永远地飞翔在投资思想的天空中,提醒着每一位投资者:看见你看好的未来,然后,坚定地等待它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