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特里希·马特希茨 (Dietrich Mateschitz),一位奥地利的商业巨擘,更是全球闻名的能量饮料巨头红牛公司 (Red Bull GmbH) 的联合创始人与营销鬼才。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价值投资家,你不会在伯克希尔·哈撒韦的股东大会上看到他的身影。然而,马特希茨白手起家的创业史,堪称一部活生生的商业教科书,为我们揭示了如何发现并投资于拥有卓越品牌、强大护城河和独特市场地位的伟大公司。他用一生诠释了:最成功的投资,有时并非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而是创造一家值得被所有人投资的公司。他将一款泰国民间提神饮料,打造成了一个风靡全球的文化符号和商业帝国,其背后的商业逻辑与价值投资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
故事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一次看似普通的亚洲出差。时任一家德国牙膏公司国际营销总监的马特希茨,在泰国曼谷深受时差困扰。当地的一位代理商向他推荐了一款名为“Krating Daeng”(泰语意为“红色的水牛”)的本地饮料,声称能提神醒脑。马特希茨半信半疑地喝下,惊奇地发现自己的疲劳感一扫而空。 这个瞬间,一个颠覆性的想法在他脑中闪现:“为什么不把这种神奇的饮料带到欧洲?” 这绝非一时冲动。马特希茨敏锐地观察到,这款饮料在泰国的卡车司机、工人和底层劳动者中非常流行,这意味着它拥有坚实的“产品力”基础。他进一步研究发现,其主要成分包括咖啡因、牛磺酸和维生素B族,这些在科学上都有助于提升能量。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款解渴的饮料,而是一个全新的、潜力无限的市场——功能性饮料。 随后,他找到了“Krating Daeng”的创始人,泰国商人许书标 (Chaleo Yoovidhya)。马特希茨提出的合作方案大胆而直接:双方各出资50万美元,成立一家新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这款饮料。许书标提供原始配方,而马特希茨则全权负责营销和全球化战略。最终,两人以各占49%股份的形式达成合作,剩余的2%股份则交给了许书标的儿子。 从1984年公司成立到1987年第一罐“Red Bull”在奥地利上市,马特希茨花了整整三年时间。他没有简单地复制粘贴,而是进行了精心的“本土化改造”:
这三年的“蛰伏”,为红牛日后的帝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体现了马特希茨对产品和品牌近乎偏执的打磨精神。
如果说许书标提供了红牛的“身体”,那么马特希茨则赋予了它“翅膀”和“灵魂”。红牛的成功,与其说是一款饮料的成功,不如说是一次史诗级的营销胜利。马特希茨为红牛构建的“护城河”并非来自配方(配方很容易被模仿),而是来自品牌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