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高 (Chasing Highs),指在某个资产(通常是股票)的价格经历了大幅上涨之后,投资者再进行买入的行为。这种决策往往并非基于对资产内在价值的深入分析,而是被市场的市场情绪所驱动,尤其是害怕错失良机(FOMO, 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理在作祟。追高行为在牛市中后期或热门板块炒作时尤为普遍,投资者看到股价K线图拉出一条漂亮的“大阳线”,便忍不住冲进去,希望价格能继续一飞冲天。然而,这种行为与价值投资的核心——“在别人贪婪时恐惧”——背道而驰,通常伴随着极高的风险。
人类并非天生理性的投资机器,我们的决策常常受到各种心理偏误的影响。理解这些陷阱,是避免成为“高位站岗者”的第一步。
这是最主要的驱动力。当媒体、社交圈都在讨论某只股票涨了多少倍,某某因此实现了财富自由时,一种“再不上车就晚了”的焦虑感会油然而生。这种恐惧感会压倒理智,促使人们在不合适的价位买入。
“既然大家都在买,那肯定没错。” 这是一种典型的从众心理。当看到大量资金涌入某只股票,推动其价格节节攀升时,个体会倾向于跟随“羊群”的脚步,认为集体的选择是安全的。然而,历史一再证明,市场的“共识”常常是错误的,尤其是在泡沫的顶点。
投资者会不自觉地过分看重近期发生的事情,并以此来预测未来。如果一只股票连续上涨了一个月,人们就会倾向于相信它下个月还会继续上涨,而忽略了其长期基本面和估值水平。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追高行为至少有两大致命缺陷。
价值投资的精髓在于用五毛钱买一块钱的东西。这个差价,就是本杰明·格雷厄姆所说的安全边际。它是保护我们投资不出大错的缓冲垫。而追高,本质上是在用一块钱甚至一块二去买一块钱的东西,完全放弃了安全边际。这意味着,一旦市场风向转变或公司业绩不及预期,股价的任何回调都可能让你直接陷入亏损。
股价的上涨,背后是买入力量大于卖出力量。当价格被推到高位时,早期获利的投资者随时可能“落袋为安”,卖出压力会逐渐增大。追高者恰好在这个时候入场,很可能成为“击鼓传花”游戏的最后一棒,买在了价格的顶点或半山腰,面临长期的套牢风险。这就好比一场盛大的派对,追高者总是在音乐即将停止时才匆匆赶到。
克服人性弱点,建立投资纪律,是价值投资者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