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力 (KONE),一家源自芬兰的全球性工业工程公司,是电梯和自动扶梯行业的领导者。对于许多普通人来说,这或许只是一个每天在写字楼、商场、地铁站擦肩而过的品牌标志。然而,在价值投资者的眼中,“通力”二字远不止于此。它代表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商业模式:通过销售一部电梯(一次性交易)锁定客户,进而开启长达数十年的高利润、高粘性的维护保养服务(持续性收入)。这种“卖剃须刀,更为了卖刀片”的模式,使通力成为一台稳定创造利润的机器,是诠释“好生意”的经典教科书案例。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门生意,一旦客户购买了你的核心产品,他们就极有可能在未来的20年、30年甚至更长时间里,持续不断地向你支付服务费,你会不会觉得这是个绝佳的商业机会?这正是通力的核心魅力所在,也是它被众多长线投资者,如著名的英国基金经理尼克·特雷恩 (Nick Train) 等人青睐的原因。 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曾说,他喜欢投资那些“名字枯燥、业务乏味”的公司。电梯行业完美契合了这一点。它不像科技股那样充满激动人心的颠覆性故事,也不像消费品那样拥有光鲜亮丽的品牌形象。但正是这种“乏味”,背后隐藏着惊人的稳定性、可预测性和盈利能力。理解了通力,就等于拿到了一把钥匙,可以开启发现其他领域“隐形冠军”的大门。
通力的业务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新设备业务、维保业务和更新改造业务。这三者环环相扣,共同构建了一个坚固的商业帝国。
新设备业务,即销售和安装全新的电梯与自动扶梯,是通力的“流量入口”。每当一座新建筑拔地而起,就需要安装电梯。通力凭借其技术优势、品牌声誉和全球网络,与奥的斯 (Otis)、迅达 (Schindler)、蒂森克虏伯 (Thyssenkrupp) 等巨头瓜分了全球大部分市场。 然而,对于通力而言,卖出一部新电梯仅仅是故事的开始。新梯业务的利润率相对较低,竞争也较为激烈。它的真正战略价值在于,将这部电梯变成一个“终端”,为后续利润更丰厚的维保业务铺平了道路。这就像电信运营商送你一部合约机,目的在于锁定你未来两年的通信服务消费。
维保业务是通力皇冠上的明珠,是其真正的现金奶牛。电梯作为特种设备,关系到乘客的生命安全,因此全球各地的法律法规都强制要求进行定期、专业的维护保养。这就创造了一个巨大的、非周期性的刚需市场。 为什么说它是“现金奶牛”和“护城河”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安装的电梯会逐渐老化,技术也会落后。这时,通力的第三大业务——更新改造业务——就登场了。这包括对老旧电梯进行现代化升级,比如更换更节能的驱动系统、更智能的控制系统,或改善轿厢的内饰。 这项业务巧妙地利用了公司庞大的存量设备基础。它不仅能进一步延长与客户的合作关系,还能在电梯的生命周期中段创造又一波可观的收入和利润。这好比是为一辆跑了15年的老款奔驰车,升级最新的发动机和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让它重获新生。
通过剖析通力的商业模式,我们可以提炼出沃伦·巴菲特所钟爱的“好生意”通常具备的一些关键特征。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可以将这些特征作为“选股清单”,去审视我们关注的其他公司。
通力的护城河并非由单一因素构成,而是由多个方面共同铸就,使其难以被竞争对手轻易攻破。
一家好公司必须能持续地为股东创造价值。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财务指标来观察,而无需成为会计专家。
一家伟大的公司不仅要能赚钱,还要能持续成长。通力的增长并非依赖于昙花一现的爆款产品,而是植根于深刻的长期社会趋势。
研究像通力这样的公司,目的不仅仅是了解这一家企业,更是为了学习一种分析框架,并将其应用于我们自己的投资决策中。
读完通力的故事,不妨思考一下,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具有类似商业模式的公司?
需要强调的是,一家好公司并不总是一笔好投资。关键在于你为它付出了什么样的价格。即使是通力这样优秀的企业,如果在其股价被市场过度追捧、估值高企时买入,投资者也可能面临长期不赚钱甚至亏损的风险。这就是价值投资中“安全边际”原则的重要性。在投资任何一家公司之前,都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估值,并耐心等待一个“好价格”的出现。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一家伟大的公司,远比用便宜的价格买入一家平庸的公司要好。
最后,任何投资都存在风险。对于通力而言,其风险可能包括:
总而言之,通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展示了一家卓越企业如何通过构建坚固的护城河、创造持续的现金流和把握长期的增长趋势,为股东实现长久的价值。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我们的任务,就是在资本市场的万千楼宇中,找到更多像“通力”一样,能够载着我们稳健、持续上升的“价值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