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简称GE)是一家美国跨国集团公司。它曾是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之一,是美国工业实力的象征和“蓝筹股 (Blue-Chip Stock)”的代名词。然而,由于过度依赖金融业务和复杂的财务手段,它从工业巨擘沦为资本市场的警示寓言。GE的故事对价值投资者而言,是一部关于商业模式、财务健康和公司治理的深刻教科书,生动地诠释了为何理解一家公司远比追逐其名声更为重要。
通用电气 (GE) 的血脉可以追溯到1892年,由伟大的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 (Thomas Edison) 的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与汤姆森-休斯顿电气公司合并而成。从诞生之日起,GE就带着创新的光环,它的业务遍及发电、照明、航空发动机、医疗设备等各个领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GE的行业地位是如此举足轻重,以至于在1896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首次发布时,它便是最初的12家成分股公司之一,并且是至今唯一一家仍然(断续地)存在的公司。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GE代表着美国制造业的最高水平,其股票被视为最安全、最可靠的投资之一,是无数家庭财富传承的基石。对于几代投资者来说,买入GE的股票然后锁进保险箱,似乎就是一种万无一失的投资策略。
如果说GE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交响乐,那么从1981年到2001年,由传奇CEO杰克·韦尔奇 (Jack Welch) 指挥的二十年,无疑是最高亢、最华丽的篇章。韦尔奇上任后,推行了著名的“数一数二”战略:GE旗下的任何业务,如果不能成为该市场上的第一名或第二名,就会被无情地修复、出售或关闭。 这一战略背后,是一套严苛而高效的管理哲学。韦尔奇大力推行六西格玛 (Six Sigma) 质量管理方法,旨在将产品和流程中的缺陷率降到最低。同时,他引入了备受争议但极具威慑力的“末位淘汰制 (rank-and-yank)”,每年解雇业绩排名后10%的管理者。 在韦尔奇的铁腕治理下,GE的运营效率达到了极致,从一家臃肿的工业官僚机构转型为一台精密的、高速运转的赚钱机器。在此期间,GE的市值从130亿美元飙升至超过4000亿美元,增长近30倍,韦尔奇本人也被誉为“世纪经理人”。华尔街 (Wall Street) 为之疯狂,GE的股票成了每个基金经理都渴望拥有的“核心资产”。然而,在这片繁荣的景象之下,危机的种子已经悄然埋下。
GE的业务版图中,有一个特殊的存在——GE资本 (GE Capital)。它最初的设立目的很简单,就像是工业机器的“润滑剂”,为购买GE昂贵设备(如飞机发动机、发电机组)的客户提供融资租赁服务,以促进主营业务的销售。 然而,在韦尔奇时代,GE资本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金融业务的利润远比生产一台涡轮机要来得快、来得容易。于是,GE资本这瓶“润滑剂”被当作“燃料”注入了增长的引擎,其业务迅速膨胀,从飞机租赁、商业贷款,到信用卡、保险,甚至投资于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 (financial derivatives),几乎无所不包。 到20世纪90年代末,GE资本贡献的利润已经占到公司总利润的一半以上。从本质上看,GE已经不再是一家纯粹的工业公司,而是一家披着工业外衣的、规模巨大且不受严格监管的金融机构——一个典型的影子银行 (shadow bank)。这就好比一家世界顶级的米其林餐厅,发现旁边开赌场的副业比做菜赚钱快得多,于是渐渐把主厨调去当了荷官。食客们看到的依然是餐厅的招牌,却不知其内部的风险结构早已天翻地覆。
GE最令华尔街称道的一点,是其神话般的盈利能力:连续多年,每个季度的每股收益都能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地比分析师的预期高出一美分。这种稳定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增长,被称为“盈利平滑 (earnings smoothing)”。 这背后并非是工业部门订单的稳定,而是GE资本这只“八爪鱼”的功劳。它庞大而复杂的业务组合成了一个巨大的“黑箱”。当工业部门的利润不及预期时,GE资本就可以通过出售一笔资产、调整一项会计估计,或者完成一笔复杂的金融交易,像魔术师从帽子里变出兔子一样,“创造”出所需的那部分利润,从而精准地达成华尔街的预期。 这种操作虽然在短期内维持了股价的稳定上涨,但代价是财务报表变得越来越晦涩难懂。连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都曾表示,自己看不懂GE的财报。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当一家公司的利润来源模糊不清,其增长逻辑难以解释时,投资它无异于在黑暗中行走。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长期依赖金融杠杆的游戏,终究要迎来清算的一天。 2008年,席卷全球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2008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爆发,完美风暴降临。GE资本严重依赖的商业票据 (commercial paper) 市场瞬间冻结,这意味着它借新还旧的资金链断裂了。这家“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突然发现自己和那些濒临破产的投资银行一样,陷入了流动性危机。最终,GE不得不向美国政府寻求紧急担保和救助,这彻底撕下了它“工业企业”的伪装,露出了其脆弱的金融内核。 危机过后,GE开始了漫长而痛苦的“减肥”之路。它被迫大规模剥离GE资本的资产,回归工业主业。然而,多年的“金融依赖症”已经掏空了其工业根基。随之而来的是巨额的资产减记、会计丑闻的曝光、令人震惊的养老金缺口,以及曾经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股息的大幅削减。 GE的股价一落千丈,从40多美元的巅峰跌至个位数,并最终在2018年被剔除出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结束了其长达111年的成分股历史。一个时代就此落幕。
GE的案例是价值投资领域最经典、最深刻的反面教材之一。它的兴衰为我们普通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投资的第一原则是“不懂不投”。如果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盈利来源复杂到你无法向一个五年级的孩子解释清楚,那就果断放弃。正如投资大师彼得·林奇 (Peter Lynch) 所倡导的,投资你所了解的领域。GE后期的财报,连顶级的金融专家都看得云里雾里,普通投资者更不应抱有侥幸心理。复杂度是风险的温床,透明度是安全的朋友。
不要被持续、完美的盈利增长曲线所迷惑。真实的商业世界充满周期和波动,过分“平滑”的利润往往是财务操纵的结果。投资者需要深入探究利润的来源:
关注自由现金流 (Free Cash Flow) 等指标,它们比净利润更能反映一家公司的真实造血能力。高质量的盈利是可持续的,而低质量的盈利如同沙滩上的城堡。
杰克·韦尔奇无疑是一位极具魅力的商业领袖,但对他的个人崇拜也让市场和投资者忽视了GE业务模式中潜藏的巨大风险。一个健康的伟大企业,其成功不应系于一人之身,而应建立在坚实的商业模式和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即“护城河 (moat)”之上。当所有人都把目光聚焦于舵手的英明神武时,往往会忽略船体上正在扩大的裂缝。尊重杰出的管理者,但更要敬畏商业的基本规律。
GE的故事给所有信奉“买入并永远持有”蓝筹股的投资者敲响了警钟。世界上没有永远安全的资产,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投资。即便是像GE这样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的公司,也可能因为错误的战略、激进的财务政策和公司治理的缺失而轰然倒塌。作为投资者,我们的工作是持续地审视和评估我们持有的每一家公司,用看待一家非上市公司所有者的眼光,去检视它的基本面是否依然健康,它的“护城河”是否依然宽阔。 过去辉煌的历史,并不能保证未来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