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达系是一个源于中国A股市场的投资流派概念,并没有固定的英文名称。它并非一个严格的学术术语,而是由知名私募基金经理冯柳在其投资实践中总结并推广开来的一套选股框架和理念。简单来说,“通达系”公司指的是那些商业模式简单易懂(通)、发展逻辑和经营状况容易被普通投资者跟踪验证(达)的公司。投资“通达系”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在自己的能力圈内,选择那些确定性高、可预测性强的企业,通过对基本面的持续跟踪来获取超额收益,这与价值投资中“投资你所理解的生意”的原则一脉相承。
要理解“通达系”,就绕不开它的提出者——冯柳。他被誉为“民间股神”,从个人投资者成长为顶尖资产管理机构高毅资产的合伙人、董事总经理,其投资业绩和理念都备受市场瞩目。冯柳的投资体系独树一帜,他不喜欢去预测宏观经济,也不热衷于追逐短期热点,而是将全部精力聚焦于对公司基本面的理解和跟踪上。 他发现,市场上有两类公司:
冯柳将自己的投资重点放在了第二类公司上,并将其系统地总结为“通达系”投资框架。“通”是前提,“达”是验证手段,两者结合,旨在将投资建立在扎实的认知和可验证的逻辑之上,从而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确定性。
“通达系”这个词虽然听起来有些江湖气,但其背后蕴含的投资哲学却十分朴素和深刻。我们可以把它拆解为“通”和“达”两个维度来细细品味。
“通”,即通透、理解。它要求投资者选择的商业模式必须是自己能够深刻理解的。这不仅仅是知道这家公司是做什么的,而是要能回答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
“通”的理念,本质上是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所强调的“Circle of Competence”(能力圈)原则的本土化表达。巴菲特从不投资他看不懂的科技股,不是因为科技股不好,而是因为那超出了他的理解范围。他宁愿选择像可口可乐这样业务模式百年不变、简单清晰的公司。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通”的意义尤为重大。你可以运用一个非常简单的测试——“老奶奶测试”。如果你无法用几句简单的话,向一位对商业一无所知的老奶奶解释清楚一家公司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能赚钱,那么这家公司很可能就超出了你的能力圈。 举个例子:
选择“通”的公司,意味着你把投资的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手里,你是在为自己的认知付费,而不是在为市场的喧嚣或者某个遥远的故事下注。
“达”,即可达、可验证。如果说“通”解决的是“能不能看懂”的问题,那么“达”解决的就是“如何验证你看懂了”的问题。投资不是一劳永逸的静态分析,而是一个动态跟踪的过程。一家公司的基本面在不断变化,我们的投资逻辑也需要被持续验证。 “达”强调的是,公司的发展逻辑和经营表现,必须有清晰、可触达的跟踪渠道。这些渠道包括但不限于:
一个“可达”的投资逻辑,能让你在股价波动时保持内心的笃定。当股价下跌时,你可以通过跟踪这些核心指标来判断:是公司的基本面恶化了,还是仅仅是市场情绪的恐慌?如果是前者,你需要重新评估投资决策;如果是后者,那么市场的错杀反而为你提供了绝佳的买入机会。 冯柳非常看重这种可验证性带来的高赔率。所谓赔率,是指当你的判断正确时,可能获得的回报。在一个“黑箱”公司上,即使你赌对了,你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对,下一次很难复制。而在一个“通达系”公司上,你的每一次决策都有清晰的逻辑支撑和验证路径,这让你能够不断优化自己的判断体系,提高长期投资的胜率。
理论终须回归实践。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我们该如何运用“通达系”的框架来指导自己的投资呢?
投资的起点不是市场,而是你自己。请拿出一张纸,写下:
从你最熟悉的领域入手,是构建“通达系”投资组合最可靠的路径。
在你熟悉的领域内,找到那些商业模式极其简单的公司。问问自己,我能向一个外行解释清楚它的赚钱逻辑吗?避开那些需要用一堆专业术语才能讲明白的公司。记住,简单不等于简陋,伟大的公司往往源于一个极其简单而强大的商业模式。
一家“通达系”公司不仅要业务简单,其未来的成长路径也应该是清晰可辨的。它的增长是靠:
这些驱动力应该是具体的、可量化的,而不是“受益于XX概念”、“拥抱XX趋势”这类模糊的口号。
在确定了一家公司后,你需要思考:我能通过哪些公开、合法的渠道去持续跟踪它?是公司年报、券商研报,还是行业网站、线下门店,甚至是社交媒体上的用户反馈?如果一家公司的信息获取难度极大,或者关键信息高度不透明,那么它可能并不符合“达”的标准。
“通达系”理念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普通投资者指明了一条切实可行的价值投资之路。它告诉我们:
最后,作为专业的辞书编辑,我们必须强调,“通达系”并非万能的投资圣经,它同样存在需要警惕的陷阱:
总而言之,“通达系”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投资智慧,它鼓励我们用一种更接地气、更务实的方式去践行价值投资。它让我们明白,最可靠的投资机会,往往就隐藏在我们触手可及的日常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