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亮,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Vanke Co., Ltd.)董事会主席。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最具影响力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并非以创始人的光环著称,而是以其职业经理人的审慎、远见和深刻的危机感闻名于世。接替传奇创始人王石后,郁亮带领万科这艘巨轮在波涛汹涌的行业变局中航行,其在2018年提出的“活下去”口号,如同一声惊雷,不仅预示了行业的转折,更鲜明地亮出了他的经营哲学底牌。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郁亮不仅是一位值得研究的企业家,更是一个生动的案例,诠释了在周期性行业中,审慎、聚焦和风险控制对于企业长期生存和创造价值的决定性意义。
郁亮的万科生涯,是一部教科书式的职业经理人成长史,也是其审慎务实风格的养成史。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一家优秀公司的领导者,其个人特质与专业背景会深深烙印在公司的战略与文化之中。
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系的郁亮加入万科。与充满理想主义和个人魅力的创始人王石不同,郁亮早期的职业生涯深耕于财务领域。他从普通员工做起,凭借其出色的专业能力,于2001年出任万科总经理。这段“账房先生”的经历,为他乃至整个万科注入了与生俱来的财务纪律基因。 在郁亮主导经营的时代,万科长期以来都以行业内最健康的资产负债表 (Balance Sheet) 之一著称。当同行们热衷于通过高杠杆率 (Leverage Ratio) 追求规模的“速度与激情”时,万科始终对负债保持着高度警惕。这种对财务健康的偏执,使其在后来的行业寒冬中获得了宝贵的“冬泳”资本。
在王石时代,郁亮是完美的执行者和辅佐者,他将王石天马行空的战略构想,细化为严谨、可执行的运营方案。2017年,郁亮正式接任万科董事会主席,从“二把手”变为“一把手”。角色的转换,意味着他不仅要守住万科的基业,更要在全新的市场环境下为公司找到新的航向。 他上任后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带领万科走出“宝万之争”的阴影,并应对日益复杂的房地产市场。郁亮没有选择激进的变革,而是延续并强化了万科的审慎文化,并将自己的危机意识,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传递给整个行业。
如果说本杰明·格雷厄姆 (Benjamin Graham) 的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 是价值投资的基石,那么郁亮的“活下去”就是这一理念在企业经营中的极致表达。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一整套应对行业巨变的战略思想体系。
2018年秋季,在万科的一次内部会议上,会场背景的屏幕上赫然出现了三个血红色的大字——“活下去”。彼时,中国房地产市场虽有调整迹象,但多数企业仍沉浸在“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的惯性中。郁亮的这一声呐喊,无异于在行业盛宴中提前敲响了警钟。 他判断,房地产行业高歌猛进、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结束,未来将进入一个充满挑战、需要凭借真正实力才能生存的“黑铁时代”。这种逆流而上的清醒认知,展现了一位卓越管理者穿越周期的远见。他并非散播恐慌,而是要求团队放弃幻想,回归常识,为即将到来的严酷竞争做好最充分的准备。这种“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维,正是价值投资者在评估管理层时最为看重的品质之一。
“活下去”的口号背后,是具体的战略调整——收敛聚焦,巩固基本盘。在郁亮的推动下,万科开始主动收缩战线,清理与主业关联不大的业务,将资源和精力重新集中在房地产开发、物业服务和物流仓储等核心优势领域。 这与当时许多房企“大就是好、多就是美”的多元化扩张形成了鲜明对比。一些同行纷纷跨界造车、搞金融、做文旅,试图寻找新的增长曲线,结果却因为战线过长、管理失焦而在后来的危机中陷入困境,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恒大 (Evergrande) 集团。而万科的“收敛聚焦”,本质上是在构建和加深自身的护城河 (Moat),确保在最艰难的时刻,核心业务依然能够稳固地创造现金流 (Cash Flow)。
研究郁亮和他的万科,能为普通投资者提供极其宝贵的实战启示。他的思想与行为,仿佛一部写给投资者的风险管理教科书。
投资界常常追捧魅力四射、语出惊人的“明星企业家”。然而,郁亮的存在提醒我们,一个好的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好的风险管理者。他低调、务实,从不以个人形象为企业营销,而是专注于企业的基本面和长期战略。
郁亮的哲学核心是“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他总是在天气晴朗时,就开始思考暴风雨的应对之策。这种底线思维,让万科在行业下行周期中拥有了更强的韧性和更大的主动权。
郁亮的财务背景,深刻地体现在万科的财务报表 (Financial Statements) 上。一份常年保持稳健的资产负债表、充裕的现金储备和克制的借贷水平,是管理层审慎品格最直接、最真实的体现。
万科也曾尝试过多元化探索,但当郁亮意识到部分新业务难以建立核心优势时,他果断地选择了“收敛聚焦”。这正是查理·芒格 (Charlie Munger) 所推崇的“能力圈 (Circle of Competence)”思维——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在许多人眼中,郁亮似乎是一位谨慎的“守成者”,其光芒不如王石那般耀眼。然而,这种看法可能低估了他。在行业从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时代的历史性拐点上,郁亮的“生存哲学”并非被动的保守主义,而是一种极具前瞻性的主动战略。他所做的,是在旧地图失效时,冷静地为企业绘制一张能够穿越风暴、抵达未来的新航图。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郁亮和他的万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样本:在一个充满诱惑和泡沫的行业里,理性和纪律的价值有多么巨大。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价值”,不仅体现在一时的增长速度上,更体现在长久的生存能力和穿越周期的坚韧之中。投资,归根结底,是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寻找确定性,而像郁亮这样的管理者,正是这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