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态本益比(Static Price-to-Earnings Ratio, P/E TTM),通常也被直接称为“市盈率TTM”,是价值投资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估值指标之一。简单来说,它衡量的是以公司当前的股价买入,需要多少年才能完全靠公司过去一年的利润回本。它的计算公式是:当前总市值 / 公司过去12个月的净利润,或者更常用的 当前股价 / 过去12个月的每股收益(EPS)。这个指标之所以被称为“静态”,是因为它的分母——公司的盈利,采用的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12个月(Trailing Twelve Months, TTM)的财务数据。它就像一张公司在特定时间点的“估值快照”,清晰地展示了市场愿意为公司过去的每一块钱盈利付出多少价格,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快速判断股价是“贵”还是“便宜”的基准点。
静态本益比的计算非常直观,就像在超市里计算商品的“性价比”一样。 公式:静态本益比 = 当前股价 / 过去12个月的每股收益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公式:
举个例子: 假如“吃不胖”炸鸡店的股票现在是20元一股,而它在过去一年里,每股股票总共赚了2元钱。那么它的静态本益比就是: 20元(股价) / 2元(每股收益) = 10倍 这意味着,按照它去年的赚钱速度,你需要10年的时间才能收回你的投资成本。
得到一个10倍或20倍的数字只是第一步,真正的学问在于如何理解这个数字背后的含义。
静态本益比最大的特点,也是它最大的局限,就是它完全基于历史数据。它好比汽车的后视镜,能清晰地告诉你刚刚走过的路是什么样的,但无法告诉你前方的路况是平坦还是崎岖。
单一的静态本益比数字意义不大,它的价值体现在比较之中。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静态本益比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但绝不能是唯一的工具。
静态本益比为我们寻找具有安全边际的投资机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起点。一个异常低的静态本益比(例如,远低于行业和历史平均水平)往往能吸引价值投资者的目光,促使他们去深入探究:市场是不是过度悲观了?公司是不是遇到了可以解决的暂时性困难?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这可能就是一个绝佳的投资机会。
过度依赖静态本益比,就像那个“刻舟求剑”的楚国人,可能会让你掉进坑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