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非执业实体

非执业实体 (Non-Practicing Entity, NPE),更为人熟知的别称是“专利流氓”(Patent Troll)或“专利蟑螂”。 简单来说,这是一家拥有专利的公司,但它自己并不“执业”——也就是说,它不生产任何基于这些专利的产品,也不提供相关服务。它的核心业务更像是一位“知识产权包租公”:通过将专利授权给其他公司,或者更常见地,通过发起诉讼或以诉讼相威胁,来向那些“使用”了其专利技术的公司收取高额的“租金”(即许可费或和解金)。它们不创造产品,而是专注于创造官司,这种独特的商业模式在商业世界里充满了争议。

“专利地主”还是“创新恶霸”?

对于非执业实体(NPE)的角色,市场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NPE的运作模式

NPE的商业模式通常遵循一个清晰的套路,可以概括为三步曲:

  1. 第一步:收购专利。 它们像收藏家一样,从各种渠道搜罗专利,比如破产清算的公司、手头拮据的发明家,甚至是其他NPE。它们特别偏爱那些权利边界模糊、容易引发争议的专利。
  2. 第二步:“狩猎”目标。 一旦拥有了“弹药”,它们就会开始在市场上寻找目标。团队会仔细研究热门产品,只要发现有任何技术特征与它们的专利“沾边”,就会将其列为潜在的“猎物”。
  3. 第三步:发函与诉讼。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NPE会向目标公司发送措辞强硬的律师函,声称对方侵权,并要求支付巨额许可费。如果对方不从,一场耗时耗力的专利诉讼就在所难免。对NPE来说,打官司就是它的主营业务;但对目标公司而言,这却是分散精力、侵蚀利润的噩梦。

投资启示:如何避开“专利”陷阱

作为一名秉持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理解NPE的存在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企业的真实价值和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