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通用会计准则 (Non-GAAP Financial Measures),可不是什么晦涩的会计学分支,你完全可以把它理解为上市公司发布的、经过“特别修饰”的业绩报告。它的另一个更通俗的名字叫“持续经营收益”或“备考收益” (Pro Forma Earnings)。当一家公司发布财报时,除了要提交一份严格遵守官方会计标准——也就是通用会计准则 (GAAP)——的“素颜照”外,常常还会附上一份自己精心“美颜”过的 Non-GAAP 成绩单。这份“美颜”版的业绩,通常会剔除掉一些在公司管理层看来是“一次性的”、“非现金的”或者“不影响核心业务”的开支,目的就是为了让公司的盈利数字看起来更漂亮、增长曲线更陡峭。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这份报告既可能是深入了解公司核心业务的放大镜,也可能是一个精心布置的、用以掩盖真实经营问题的“数字陷阱”。
想象一下,你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张光彩照人的自拍,皮肤无瑕,眼神明亮。但你心里清楚,这背后很可能经过了美颜APP的一系列操作:磨皮、瘦脸、大眼……Non-GAAP 财务指标之于严格的 GAAP 财务报表,就如同美颜滤镜之于原始照片。它并非“造假”,因为公司会说明自己是如何“P图”的,但它呈现的,无疑是一个经过选择和修饰后的结果。
公司为什么要费心去搞一套 Non-GAAP 数据呢?动机其实很简单:
就像美颜APP有固定的几个功能选项一样,公司在炮制 Non-GAAP 报表时,也倾向于剔除以下几类费用:
对于 Non-GAAP 的滥用,价值投资的旗手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和他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 (Charlie Munger) 向来嗤之以鼻,他们的批评一针见血,直指问题的核心。
巴菲特对于公司将股权激励排除在费用之外的做法深恶痛绝。他在给伯克希尔·哈撒韦 (Berkshire Hathaway) 股东的信中反复强调,股权激励是最真实的成本之一。他的逻辑无懈可击:如果公司用现金支付员工薪水,这毫无疑问是费用;那为什么用具有同等价值的公司股票支付,就不是费用了呢? 他曾辛辣地讽刺道:“如果期权不是一种薪酬形式,那它是什么?如果薪酬不是一种费用,那它又是什么?如果费用不必计入收益的计算中,那它到底计入了哪里?”芒格则更加直白,他将这种经过调整的利润称为“胡扯的利润” (bullshit earnings)。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股权激励是对现有股东权益的稀释,是把本该属于股东的价值转移给了员工,它当然是费用。
GAAP 的核心价值在于其标准化和可比性。它提供了一把统一的尺子,让投资者可以在不同公司、不同行业之间进行相对公允的比较。而 Non-GAAP 的泛滥则彻底破坏了这把尺子。 每家公司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发明一套自己的“调整后利润”计算方法。A 公司剔除股权激励,B 公司剔除资产摊销,C 公司则把这两项都剔除了,还顺便剔除了“总部搬迁费用”。这导致投资者根本无法将 A、B、C 三家公司的“盈利能力”放在同一个天平上比较。投资决策变成了猜谜游戏,这对于追求基于事实和数据进行独立判断的价值投资者来说,是极大的干扰。
既然 Non-GAAP 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完全忽略。聪明的投资者应该像一名侦探,利用它提供的线索,去伪存真,看清公司真实的“素颜”。
这是纪律,也是基石。你的分析必须,也只能从经过审计的、符合 GAAP 准则的财务报表开始。GAAP 数据是“官方法律”,而 Non-GAAP 充其量只是管理层的“一家之言”。先通读利润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对公司的整体财务状况建立一个客观、未加修饰的认知。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的规定,公司在使用 Non-GAAP 指标时,必须提供一张“调节表” (Reconciliation Table),清晰地展示从 GAAP 净利润到 Non-GAAP 净利润的完整计算过程。这张表就是你的“卸妆水”,是价值投资者的金矿。 拿到这张表,你要像审讯官一样对每一项“调整”提出质疑:
如果说利润是“观点”,那么现金流就是“事实”。会计利润可以通过各种准则和假设进行“合理”的调节,但一家公司银行账户里现金的流入和流出,是很难被粉饰的。 价值投资者必须高度关注现金流量表,尤其是自由现金流 (Free Cash Flow)。自由现金流代表了公司在支付了所有运营开支和资本性支出后,能够真正自由支配的现金。 一个关键的检验方法是:对比 Non-GAAP 利润的增长趋势与自由现金流的增长趋势。如果一家公司常年吹嘘其“调整后利润”高速增长,但其自由现金流却停滞不前甚至持续为负,这就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这往往意味着,所谓的“增长”是靠会计技巧“P”出来的,公司本身并没有创造价值的能力。
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化的例子。假设“梦想科技公司”发布了如下业绩:
看到了吗?一家在官方准则下亏损了1亿美元的公司,摇身一变,成了盈利5000万美元的“绩优股”。如果投资者只看媒体头条和公司PPT里的 Non-GAAP 数字,就会被严重误导。而一个合格的价值投资者则会看到:这家公司正在用股东的钱(股权激励)支付巨额薪酬,并且还在为过去的昂贵收购(摊销)和持续的“升级”(重组)付出代价。
总而言之,非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例如在一次真正巨大且不会重现的并购后,它或许能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理解企业核心业务的持续盈利能力。 然而,它的滥用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一个顽疾。它给了管理层过多的权力去“解释”业绩,诱导投资者关注一个被过度美化、脱离经济实质的“好故事”。 作为遵循本杰明·格雷厄姆 (Benjamin Graham) 教诲、追求安全边际的价值投资者,我们的任务就是穿透这层数字迷雾。永远保持怀疑精神,永远从 GAAP 出发,永远拷问每一项“调整”的合理性,并最终相信现金流的力量。记住,投资不是看一场由管理层精心编排的戏剧,而是要努力去理解舞台背后那个最真实、最朴素的商业逻辑。只有这样,你才能在充满噪音的市场中,找到真正具有内在价值的伟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