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平价 (Risk Parity) 是一种现代的资产配置策略。想象一下组建一支篮球队,传统的策略是按球员的身价(资金)来分配上场时间,结果可能是所有时间都给了身价最高的超级巨星。而风险平价策略则更像是聪明的教练,它关心的是每位球员对球队“输球风险”的贡献度。它会给防守悍将、篮板怪兽和得分手分配好各自的角色,力求让每个人对“可能输球”这件事承担的责任是均等的,从而打造一支在任何赛况下都表现稳定的“全天候”战队。在投资中,这意味着不再简单地按资金比例(如经典的60%股票、40%债券)来构建组合,而是通过精确计算,让股票、债券、大宗商品等不同资产对投资组合的整体波动率(也就是风险)贡献相同的力量。
我们常听到的投资智慧是“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说的是分散投资。但风险平价将其推进了一步,它说:不仅要把鸡蛋分开放,还要确保每个篮子的“颠簸程度”对你的影响是相似的。 传统的60/40投资组合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表面上看,60%的资金在股票,40%在债券,似乎很平衡。但实际上,股票的波动性远大于债券。这就导致整个投资组合的风险敞口可能90%以上都来自那60%的股票。你的投资组合的命运,几乎完全被股市的喜怒哀乐所主宰。当股市大跌时,债券的“稳定器”作用会显得力不从心。 风险平价策略则会彻底颠覆这种配置。它会问:“为了让股票和债券对组合的风险贡献各占一半,我应该如何分配资金?” 答案可能是,只投入20%的资金到股票,而将80%的资金配置于风险较低的债券。通过这种方式,尽管资金分配不均,但它们各自贡献的“风险权重”却是均衡的。
为了在降低股票仓位的同时不牺牲整体的预期回报,风险平价策略有一个标志性的操作:使用杠杆。 在上面的例子中,20%股票和80%债券的组合虽然风险平衡了,但预期收益可能会偏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策略可能会借入资金,同时加码到低风险的债券头寸上(比如将80%的债券头寸放大到120%)。这样一来,整个组合的预期收益被提升至目标水平,同时又维持了各类资产的风险贡献均衡。杠杆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放大收益的同时,也可能放大亏损,这是风险平价策略中最具争议的一点。
风险平价策略极其关注资产之间的相关性。它的理想状态是,投资组合中的各类资产走势“各跳各的舞”,最好不要同涨同跌。当股票下跌时,希望债券或大宗商品能上涨,从而平滑整体的回报曲线。因此,构建一个有效的风险平价组合,需要深入研究并纳入与传统股债相关性较低的资产类别。
尽管普通投资者很难直接复制专业的风险平价策略,但其核心思想极具价值,能帮助我们审视并优化自己的投资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