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乐股份,全称“上海飞乐电声总厂”,是一家在中国证券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公司。它并非因为其惊人的业绩或颠覆性的技术而闻名,而是因为它发行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张向社会公开发行的股票,被誉为“新中国第一股”。这张小小的股票,不仅是中国股份制改革的“试水者”,更是中国资本市场从无到有、波澜壮阔发展史的起点和象征。它的诞生、流转和变迁,如同一部微缩电影,生动地演绎了中国证券市场三十多年的风雨历程,也为后来的投资者提供了无数关于价值、价格、狂热与理性的深刻启示。
每一段历史的开端,都伴随着思想的破冰和勇敢的探索。飞乐股份的诞生,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一次大胆而意义深远的金融创新。
时间回到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在当时的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发展严重依赖于国家拨款,资金渠道单一,活力严重不足。如何搞活企业,尤其是如何解决企业发展的“输血”问题,成为了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在上海,一些思想开明的经济学家和企业家开始酝酿一个大胆的想法: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向社会募集资金。这在当时“谈股色变”的环境下,无异于一声惊雷。然而,正是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催生了新中国证券市场的萌芽。上海飞乐电声总厂,一家生产音响设备的老牌国企,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1984年11月18日,一个注定被载入中国金融史册的日子。上海飞乐电声总厂正式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面值50元,总计发行1万股,募集资金50万元。这便是后来被称为“小飞乐”的股票。 与今天我们熟悉的电子化交易不同,当年的股票是一张实实在在的纸质凭证。这张凭证设计精美,上面印有工厂的厂房、音响设备图案,以及股东的姓名和股数。在当时,普通民众对“股票”这个概念还非常陌生,许多人甚至认为这是“资本主义的玩意儿”,避之唯恐不及。据说,当时为了完成发行任务,不少股票是半动员、半摊派给工厂职工的。谁也没有想到,这张不起眼的小纸片,即将在未来掀起巨大的财富波澜,并成为中国一个新时代的标志。
飞乐股份真正走向世界,源于一次历史性的会面。1986年11月14日,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来访的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主席John Phelan(约翰·费兰)。 在会谈中,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邓小平先生将一张“飞乐股份”的股票作为礼物,赠送给了费兰先生。他风趣地说:“这个送给你,这个是全民所有制。我们现在正在试验,叫股份制。这是一种尝试。”这一举动,通过国际媒体的镜头,向全世界传递了一个强有力的信号:中国正在打开金融市场的大门。这张股票也因此被带回了纽约证券交易所,并陈列至今,成为中美金融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飞乐股份,也因此从一个地方性的尝试,一跃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中国第一股”。
如果说公开发行是飞乐股份的“出生”,那么登陆交易所,则是它真正“成年”的标志。它与另外七家公司一起,开启了中国股市的第一个时代。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SSE)正式开业。飞乐股份与真空电子、延中实业等其他七家公司的股票一同挂牌交易,它们被市场并称为“老八股”。 在中国股市的“婴儿期”,股票是极其稀缺的资源。“老八股”自然成了投资者们疯狂追逐的对象。由于“物以稀为贵”,加上民众被压抑已久的投资热情瞬间爆发,股价一飞冲天,创造了无数“一夜暴富”的神话。飞乐股份的价格从几十元一度被炒到数千元,形成了中国股市最早的牛市泡沫。这段历史,虽然充满了投机色彩,但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向亿万中国人普及了股票和市场的概念,点燃了整个社会的投资热情。
然而,历史的光环并不能保证企业一帆风顺。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飞乐股份的命运可谓一波三折,它的变迁也成为了中国上市公司转型与挣扎的一个缩影。
每一次更名和主业变更,都反映了公司在时代浪潮中的求生与探索。对于持有它的老股东而言,这趟旅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们见证了一家公司如何从制造业的辉煌,走向医药领域的尝试,最终驶入资本更为密集的金融航道。
“我们买的是公司,不是股票。” 这是价值投资的基本信条。 飞乐股份从“飞乐”到“中西药业”再到“华鑫”,名字和代码背后的业务逻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价值投资者必须明白:
当你研究一家公司时,请务必忽略其富有想象力的名称,深入它的财务报表和经营报告,去理解它商业模式的本质。
“新中国第一股”的头衔,无疑是飞乐股份最耀眼的光环。然而,对于投资而言,历史光环往往是甜蜜的陷阱。
永远不要因为一家公司的“江湖地位”或历史故事而支付过高的价格。投资的基石,是商业的竞争优势,而非历史的荣誉勋章。
飞乐股份在“老八股”时代的疯狂上涨,是市场先生(Mr. Market)情绪化表现的经典案例。
回顾飞乐股份的历史,一个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在90年代初的市场狂热中,会选择冷静地评估其真实价值,并大概率会因为价格过高而放弃买入。他们等待的,永远是价格回归价值的那一天。
价值投资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一家伟大企业的部分所有者,并分享其长期成长的果实。 飞乐股份的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但从商业演变来看,它是否称得上一家“伟大”的企业,则需要打上一个问号。其主业的多次变更,虽然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生存策略,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其核心竞争力的缺失和战略的摇摆。 一个价值投资者寻找的,是那种拥有清晰战略、卓越管理层、强大企业文化,并能在其核心领域内持续创造价值的公司。投资的本质,是分享企业价值增长的红利,而不是在一个历史符号上押注。
飞乐股份,这张源自1984年的股票,如今依然在市场的K线图上跳动。它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生产喇叭的工厂,但它所承载的历史记忆和投资教训,却历久弥新。 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资本市场的草莽时代、散户的狂热与迷茫,以及上市公司的转型与挣扎。对于每一位走进这个市场的投资者而言,读懂飞乐股份的故事,就不仅仅是了解一段历史,更是在学习一堂关于投资哲学的必修课。它用自己几十年的浮沉经历反复告诫我们:抛开光环,回归商业本质;远离喧嚣,坚守价值理性。 这或许就是“中国第一股”在今天能够给予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