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飞猪

“飞猪”,一个在中文投资圈里极为形象生动的词汇。它并非一个有英文对应的严谨金融术语,而是源自一句广为流传的语录:“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这句话通常被认为出自小米公司的创始人雷军之口。在投资领域,“飞猪”特指那些自身基本面平平无奇、商业模式乏善可陈,甚至常年亏损的公司,但仅仅因为身处一个被市场热捧的“风口”行业,其股价便能脱离地心引力,一飞冲天。这些股票的暴涨往往与公司的内在价值严重脱节,更多是市场情绪和投机资本狂欢的产物。对于以价值投资为圭臬的投资者而言,识别并远离“飞猪”,其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找到一家被低估的伟大公司。

“飞猪”是如何起飞的?

一头平平无奇的“猪”要飞上天,光靠自己扇动耳朵是绝无可能的。它需要一股强大到足以逆转物理规律的“风”。在资本市场,这股“风”通常由以下几个因素混合而成。

风口的力量:行业叙事的魔力

“风口”就是当下最热门、最能激发想象力的行业趋势或概念。回望过去,这样的风口此起彼伏:从“互联网+”到TMT(科技、媒体和通信),从O2O(线上到线下)到共享经济,再到后来的元宇宙、人工智能(AI)、新能源汽车等等。 当一个足够宏大且激动人心的行业叙事(Narrative)出现时,它便拥有了点石成金的魔力。

资本的追捧:流动性盛宴

光有故事还不够,还需要有足够多的钱来“相信”这个故事。当市场处于牛市或货币政策宽松的阶段,海量的“热钱”会四处寻找能够带来高回报的资产。这些资金往往是机会主义和动量驱动的,它们并不在乎价值投资的准则,只关心哪里有热点,哪里有赚钱效应。

估值的泡沫:被遗忘的地心引力

对于“飞猪”型公司,所有传统的估值工具似乎都“失灵”了。

“飞猪”的宿命:风停之后

历史和物理学都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道理:靠风吹起来的东西,风停之后,终将掉下来。而且,猪没有翅膀,它掉下来的时候会比石头更重、更惨。

一地猪毛:价值回归的残酷

资本市场的“风向”是善变的。当以下情况发生时,“飞猪”的飞行之旅便会戛然而止:

此时,支撑股价的唯一支柱——“梦想”——轰然倒塌。股价会以自由落体的速度回归,甚至跌破其本就微不足道的内在价值。这个过程,被投资者戏称为“一地猪毛”,意指投机狂潮退去后,只剩下一片狼藉和无数深度套牢的账户。 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当时,无数名字里带着“.com”的“飞猪”飞上了天,但泡沫破裂后,大部分公司都化为乌有。即便是像亚马逊(Amazon)这样最终伟大的公司,其股价也一度从高点下跌超过90%,让无数追高者血本无归。

幸存者偏差的陷阱

当然,有人会反驳:万一我买的这头“猪”最后真的长出了翅膀呢?比如早期的腾讯阿里巴巴,它们也曾是“飞猪”,经历了巨大的争议和股价波动,但最终成长为商业巨头。 这种想法恰恰落入了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的陷阱。我们的目光总是聚焦于那几家成功的“幸存者”,而自动忽略了成千上万家在风停后摔成肉泥的“猪”。在“飞猪”群中,最终能进化成“真龙”的概率微乎其微。将投资建立在这样的小概率事件上,无异于赌博。它的刺激感或许能带来短暂的快感,但从长期来看,它几乎是通往亏损最可靠的路径。

价值投资者的飞行手册:如何识别并避开“飞猪”?

作为一名理性的价值投资者,我们的目标不是去风口里抓猪,而是在地面上寻找被低估的良马。以下是一份简单的“防猪手册”。

拷问商业模式:这头“猪”真的有翅膀吗?

面对一家热门公司,请暂时忘记它所在的行业有多性感,回归商业的本质,反复拷问以下几个问题:

坚守估值纪律:给梦想一个合理的价格

好公司不等于好股票。 即使你判断一家公司未来可能很伟大,但如果支付的价格过高,依然是一笔糟糕的投资。

培养逆向思维:在喧嚣中保持冷静

“飞猪”行情往往是市场最喧嚣、最狂热的时刻。此时,保持独立思考和逆向精神尤为重要。

最终,投资是一场关于认知和心性的长跑。 追逐“飞猪”或许能带来一时的刺激,但只有与伟大的企业为伴,以合理的价格买入并耐心持有,才能让你在穿越周期的风雨后,安然到达财务自由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