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旅如家(BTG Homeinns Hotels Group),股票代码:600258.SH。这不仅仅是一个酒店品牌的名字,更是中国酒店业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资本市场里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老朋友”。你可以把它想象成酒店界的“大众汽车”,为最广大的商旅人士和家庭游客提供从经济型到中高端的“国民级”住宿选择。它的故事,是一部由季琦等创业奇才、国资巨头首旅集团共同谱写的,关于资本、品牌、扩张与周期的商业大片。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研究首旅如家,就像是翻开一本关于中国大众消费变迁的生动教科书,每一家分店的灯光背后,都闪烁着经济的脉搏和投资的智慧。
酒店,本质上是一门“空间+时间”的生意,它把固定的空间(房间)按时间(天)切割出售。这门古老的生意在中国被“现代化”,首旅如家正是其中的关键角色。
要想看懂今天的首旅如家,我们得把时钟拨回到2016年。那一年,发生了一件震动酒店圈的大事:行业巨头首旅酒店集团宣布收购另一巨头如家酒店集团。
出身“名门”,是北京首都旅游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带着浓厚的国资背景。手握一批“高大上”的酒店资产,比如历史悠久的北京饭店、开创了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饭店先河的建国饭店。它的优势在于资源雄厚,尤其是在高端酒店领域有着深厚的根基。
则是标准的“草根逆袭”典范。由携程系的创始人季琦、沈南鹏等人创立,是中国经济型连锁酒店的开山鼻祖。凭借着“干净、经济、温馨”的精准定位,“如家”这个品牌迅速火遍大江南北,成为无数出差党和背包客的首选。它代表着市场化的活力、高效的运营和强大的品牌穿透力。 这场联姻,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协同效应。首旅的资源与如家的效率相结合,形成了一个覆盖从奢华、高端到中端、经济型的全品牌矩阵。合并后的“首旅如家”,一跃成为中国酒店业的超级航母之一,拥有了在更广阔市场上乘风破浪的资本。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一家公司的历史固然有趣,但更重要的是看透其商业模式的本质和未来赚钱的能力。下面,我们就用显微镜来仔细瞧瞧首旅如家。
品牌是消费者脑海中的一种快捷方式。提到经济型酒店,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如家”。这种强大的品牌认知度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合并后,首旅如家更是打造了一个“品牌军团”:
这个多品牌矩阵,就像一张大网,试图捕获不同消费能力的客群,让他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出行需求中,总能找到一款“首旅如家”旗下的产品。
截至2023年底,首旅如家在全国拥有近6000家酒店,这个庞大的网络本身就是一条护城河。
对于普通散客,今天住如家,明天住华住集团旗下的汉庭,转换成本很低。但对于以下两类群体,转换就没那么容易了:
看懂酒店的生意,必须认识三个“天王级”的指标,它们是酒店业财报的灵魂。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长期跟踪一家酒店集团的RevPAR变化,尤其是“同店”(开业超过18个月的成熟店)的RevPAR,是判断其内生增长能力和行业景气度的最佳窗口。
首旅如家的扩张模式主要有两种,这也是整个连锁酒店行业的通用玩法:
近年来,首旅如家和它的竞争对手们都在大力推行“轻资产”战略,将越来越多的直营店转为加盟店,并以加盟模式作为开新店的主力。这对投资者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它意味着公司可以用更少的资本投入实现更快的增长,股东回报率 (ROE) 有望得到提升。
了解了商业模式和护城河,我们最终要回到投资决策上。投资首旅如家,你可能会获得什么,又需要警惕什么?
那么,到底该如何评估首旅如家的投资价值呢? 首先,必须明确,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其次,对于这样一家周期性明显的公司,使用单一的市盈率 (P/E Ratio) 估值法可能会掉进陷阱。在行业低谷期,公司可能亏损,P/E为负,看似“昂贵”;在景气高点,利润丰厚,P/E可能很低,看似“便宜”,但此时买入却可能买在山顶。 更合理的思路是:
最终,对首旅如家的投资,考验的是投资者对中国大众消费韧性的信念,对公司品牌价值和运营能力的判断,以及在市场恐慌时敢于逆向思考的勇气。正如价值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所教导的,成功的投资需要一个良好的业务、优秀管理层,以及一个能提供足够安全边际的买入价格。 投资首旅如家,就像是选择一家酒店。你不仅要看它大堂是否气派,更要关心它的床是否舒服,服务是否贴心,以及,最重要的,你付出的价格,是否物有所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