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打低频”是一个在商业和投资领域,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被广泛提及的战略术语。它并非指资本市场中的高频交易(High-Frequency Trading),而是对一种商业竞争模式的形象比喻。其核心思想是,从事高用户使用频率业务的公司,可以利用其巨大的流量、用户黏性和数据优势,轻易地进入并颠覆那些用户使用频率较低的行业。 简单来说,就像一个每天都和你见面的朋友,自然比一个一年才见一次的远房亲戚更容易向你推荐并成功“安利”一部电影或一本书。这种从高处着手、向下覆盖的竞争方式,被形象地称为“降维打击”。
要理解“高频打低频”,我们首先要区分商业世界中的“高频”与“低频”。这个频率,指的是消费者与一个产品或服务互动的频次。
高频业务通常是用户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消费决策快,单次价值低,但累计价值高。它们像空气和水一样,构成了我们数字生活的基础设施。
这些业务的共同点是:它们是流量的入口,是用户心智的锚点。
低频业务则相反,用户可能几年、十几年甚至一生只会消费几次。这类业务通常单次价值高,决策周期长且复杂。
在互联网普及之前,这些低频行业各自为政,相安无事。但现在,它们都成了高频巨头们虎视眈眈的“猎物”。
为什么卖盒饭的能抢走卖机票的生意?为什么聊天的能开始卖保险?这背后的商业逻辑,坚实而冷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频业务最大的价值在于它聚集了海量的、持续不断的用户流量。当一个App成为用户手机里每天必开的应用时,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是一种生活习惯。这种习惯带来了巨大的用户信任和依赖。当这个App推出一项新的低频业务时,它几乎不需要付出额外的市场教育成本。用户会想:“我天天用微信,用它买个保险应该也靠谱。” 这就是心智占领的力量。从零开始做一个低频业务App,获取一个新用户的成本(即“获客成本”)可能高达数百甚至上千元;而对于高频平台来说,它只需要在已有界面上增加一个入口,成本几乎为零。
高频互动产生了海量的用户行为数据。平台知道你的位置、你的消费习惯、你的社交关系、你的兴趣爱好。通过大数据分析,平台可以构建出极其精准的用户画像。 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经常在深夜点外卖、搜索“如何缓解压力”的用户,平台可以推断他可能处于高压工作状态。此时,向他推荐一份旅游套餐或一份健康保险,其转化率远高于向一个大学生推荐。这种基于数据的“读心术”,让高频平台在切入低频领域时,能够做到“千人千面”的精准营销,效率远超传统低频企业地毯式的广告轰炸。
信任,是所有商业交易的基石,在金融、房产等高客单价的低频领域尤其如此。传统的低频企业需要花费数十年时间,投入巨额的品牌广告,才能建立起消费者的信任。 而高频平台通过日复一日的稳定服务,已经在用户心中建立起了强大的品牌信誉。当它将业务延伸至低频领域时,这种信任可以被平滑地“嫁接”过去。用户对平台的信任,会降低他们对新业务的尝试门槛。例如,许多用户的第一笔线上理财投资,就是从支付宝的“余额宝”或微信的“零钱通”开始的,因为他们早已习惯并信任这两个支付平台。
对于一个已经拥有数亿用户的平台型公司,增加一项新业务的边际成本极低。它们不需要重新开发一套用户系统、支付系统或客服体系,只需要在现有的技术架构上增加一个功能模块。这使得它们可以用极具竞争力的价格(甚至免费)来提供服务,迅速冲击现有市场格局,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范围经济。
“高频打低频”的理论听起来可能有些抽象,但它在过去十年的商业战场上,早已是硝烟弥漫的现实。
理解“高频打低频”的逻辑,对于遵循价值投资理念的普通投资者而言,意义非凡。它为我们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预判行业风险和发现潜在机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动态的视角。
传奇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提出了著名的“护城河”理论,用以形容企业抵御竞争者的持久优势。在数字时代,“高频打低频”的潜力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宽阔且深邃的护城河。
“高频打低频”模式也对传统的估值方法提出了挑战。如果仅用市盈率(P/E)或市净率(P/B)来评估一家高频平台公司,很可能会认为它“估值过高”。
在将一家公司纳入你的投资组合之前,不妨用“高频打低频”的思维框架问自己几个问题:
“高频打低频”不仅是过去十年互联网商业竞争的生动总结,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战略透视镜。它揭示了在万物互联的时代,流量、数据和用户心智成为了比传统生产要素更为核心的战略资源。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进化我们的分析框架。不能再孤立地、静止地看待一家企业,而应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商业生态中,动态地评估其攻防态势。理解了“高频打低频”,你就能更好地看懂为何有些公司能够持续创造新的增长曲线,而另一些昔日巨头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时代所淘汰。这面镜子,将帮助你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更清晰地辨别出真正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