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鲍勃·杨

鲍勃·杨 (Bob Young),加拿大企业家,开源软件商业化的先驱,大名鼎鼎的红帽公司 (Red Hat) 的联合创始人。在《投资大辞典》中,我们通常收录的是像沃伦·巴菲特那样的投资大师,而杨并非华尔街的职业投资人。那么,为什么我们要为一位“卖软件的”企业家设立词条呢?原因很简单:他的创业故事,尤其是他如何将一款免费的软件打造成一门价值数百亿美元的生意,堪称一部现实版的商业教科书。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普通投资者来说,读懂鲍勃·杨和他的红帽公司,你将能更深刻地理解什么是真正强大的商业模式和难以察觉却坚不可摧的护城河

谁是鲍勃·杨?

罗伯特·“鲍勃”·杨(Robert “Bob” Young)于1954年出生在加拿大。与许多硅谷传奇人物不同,他不是一个天赋异禀的程序员。在创立红帽公司之前,他更像一个屡败屡战、但嗅觉敏锐的连续创业者。他开过电脑租赁公司,也做过计算机配件的邮购目录生意。这些经历虽然没有让他一夜暴富,却磨练了他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和对商业本质的深刻洞察。 上世纪90年代,一个名为Linux的开源操作系统在技术圈子里崭露头角。它功能强大,而且完全免费。任何人都可以下载、使用、修改甚至重新分发它的代码。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靠一个免费的东西赚钱是天方夜谭。然而,鲍勃·杨却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他敏锐地意识到,对于个人爱好者来说,“免费”是福利;但对于需要稳定、安全、可靠运营的大型企业来说,“免费”往往意味着“风险”和“无助”。 1993年,杨与程序员马克·尤因(Marc Ewing)一拍即合,共同创立了红帽公司。他们的目标不是“出售Linux”,而是围绕Linux提供服务,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这个看似简单的定位,开启了一段将“免费”点石成金的商业传奇。红帽公司在1999年成功进行了首次公开募股 (IPO),并在2019年被IBM以惊人的340亿美元收购,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软件公司收购案之一。鲍勃·杨的故事,正是从无人看懂到价值连城的最佳注脚。

“卖免费软件”的商业奇才

要理解鲍勃·杨的投资价值,核心在于理解红帽公司那堪称艺术的商业模式。它完美地回答了那个终极问题:当你的核心产品可以被无限免费复制时,你该如何赚钱?

“送你剃须刀,靠卖刀片赚钱”的现代演绎

想象一下,你是一位世界顶级名厨,你决定将自己所有的独家菜谱公之于众,任何人都可以免费学习。这听起来像是在自毁前程,对吗?但你的商业模式并非是卖菜谱,而是开一家米其林三星餐厅。 在这家餐厅里,你用最顶级的食材、最专业的设备、最训练有素的团队,将那些公开的菜谱完美地呈现出来。食客们光顾你的餐厅,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做菜,而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在这里,他们才能享受到最稳定、最美味、最安全的美食体验。他们为这份“确定性”和“服务”心甘情愿地买单。 红帽公司做的就是同样的事情。

这种模式的精髓在于,红帽卖的不是一个产品(Product),而是一个承诺(Promise)。它向企业客户承诺,使用我的东西,你晚上能睡个安稳觉。对于掌管着公司核心命脉的IT部门来说,这种“安心”的价值,远比订阅费要高得多。

打造隐形却坚固的护城河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寻找拥有宽阔护城河的公司是投资的圣杯。传统软件巨头如微软,其护城河来自于知识产权(代码专利)和操作系统强大的生态锁定。但红帽的核心代码是开源的,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复制一个“红帽”,那它的护城河在哪里呢?鲍勃·杨帮助红帽建立的,是一种更隐蔽但同样坚固的非传统护城河。

鲍勃·杨带给价值投资者的启示

鲍勃·杨的创业史为我们普通投资者提供了三个极具价值的思考框架,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审视一家公司是否值得长期投资。

启示一:理解生意的本质,而非产品的表象

许多投资者在分析公司时,会过度关注其产品本身——这款手机拍照好不好?这辆电动车续航长不长?这些固然重要,但往往会忽略更深层次的问题:顾客到底在为什么付钱? 红帽的例子告诉我们,客户付钱买的不是“免费的Linux”,而是“使用Linux的确定性”。同样,当我们分析Apple公司时,会发现用户购买iPhone,买的不仅仅是一部手机,更是其背后流畅的iOS生态、便捷的App Store和无缝的多设备联动体验。 投资启示 当你研究一家公司时,请试着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把公司的核心产品免费送给客户,这家公司还能靠什么赚钱?” 如果你能清晰地回答这个问题,那么你就很可能已经触及了它商业模式的核心。一家伟大的公司,其收入来源往往是客户为解决某个深层“痛点”而支付的费用,产品只是那个解决方案的载体。

启示二:寻找“非传统”的护城河

专利、品牌、成本优势、特许经营权,这些是价值投资理论中经典的护城河类型。但鲍勃·杨和红帽的故事提醒我们,护城河的形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样。 基于信任、高转换成本和行业标准所建立起来的护城河,可能没有专利墙那么显眼,但其坚固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会计师事务所很难被客户更换,不是因为他们的服务有多么独特,而是因为更换的财务风险和交接成本太高。许多工业软件公司(如Autodesk, Adobe)也是如此,用户一旦习惯了它的操作逻辑和生态,就很难迁移到其他平台。 投资启示 不要只用一张清单去检查一家公司有没有护城河。要学会像侦探一样去思考:为什么客户不选择更便宜的替代品? 答案可能就隐藏在那些“麻烦”、“风险”、“习惯”、“生态”等看不见但感受得到的因素里。找到这些“隐形冠军”,你可能会发现绝佳的投资机会。

启示三:创始人精神与长期主义

鲍勃·杨本人并非技术天才,但他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和“建筑师”。他将复杂的技术语言“翻译”成市场能听懂的商业价值,并围绕这个价值“构建”起一个可持续盈利的商业帝国。他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赚快钱,而是通过订阅制这种模式,与客户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慢慢地滚大雪球。 这种着眼于长远的创始人精神,是伟大公司的重要特征。他们思考的不是下个季度的财报,而是未来十年公司的形态和客户的关系。他们致力于创造一种正和博弈,让客户、公司、社区(在红帽的例子里是开源社区)都能受益。 投资启示 在投资中,“投人”的重要性不亚于“投事”。关注一家公司的管理层,尤其是创始人。他们是在投机取巧,还是在踏实地建设一项伟大的事业?他们是在追求一次性的交易,还是在构建一个能产生长期现金流的系统?一家拥有“建筑师”而非“推销员”式领导者的公司,更有可能穿越周期,成长为百年老店。

结语:超越代码的商业智慧

鲍勃·杨或许不会出现在任何一本关于股票分析的经典著作中,但他的商业实践,却处处闪耀着价值投资的智慧。他向我们证明了,最稀缺的资源不是产品或技术,而是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构建多方共赢体系的能力。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从鲍勃·杨的故事中学到的,不应是如何去发现下一个红帽,而是一种全新的思考视角:穿透产品的华丽外壳,去审视其商业模式的筋骨;跳出财报的短期数字,去评估其护城河的深度与韧性。 这种超越代码的商业智慧,才是帮助我们在投资之路上行稳致远的“核心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