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907年银行家危机

1907年银行家危机(The Panic of 1907),又称“1907年恐慌”或“尼克博克危机”(Knickerbocker Crisis),是指在1907年10月于美国爆发的一场波及全国的严重金融危机。这场危机的导火索是一次失败的股价操纵案,但根源在于当时美国金融体系缺乏一个统一的中央银行来提供流动性支持。危机期间,众多银行和信托公司遭遇了毁灭性的银行挤兑,市场信心崩溃,整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命悬一线。最终,依靠金融巨头J.P. 摩根(J.P. Morgan)以一人之力组织私人财团救市,才得以平息。这场危机最深远的影响,是直接催生了后来对全球金融市场至关重要的美国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的诞生。

一场由“铜”引发的血案:危机的导火索

任何一场惊天动地的大风暴,其源头往往只是一只小小的蝴蝶在扇动翅膀。1907年这场席卷华尔街的金融海啸,源头就是一场围绕着“铜”展开的疯狂赌局。 故事的主角是蒙大拿州的“铜矿大王”奥古斯都·海因策(Augustus Heinze)。此人野心勃勃,胆大包天,一心想在华尔街大展拳脚。他盯上了一家名为“联合铜业公司”(United Copper Company)的股票,并联合他的兄弟以及当时著名的投机家查尔斯·莫尔斯(Charles Morse)策划了一场惊天阴谋——轧空(Cornering the market)。 所谓“轧空”,用大白话讲,就是通过大量买入并控制一家公司的绝大部分流通股,从而垄断市场供给。当那些事先“做空”(即借入股票卖出,希望将来以更低价格买回偿还并赚取差价)的投机者需要买回股票来平仓时,他们会绝望地发现,市场上几乎所有的股票都掌握在“轧空者”手里。这时,“轧空者”就可以随心所欲地抬高股价,逼迫空头在任何高价都得“割肉”回补,从而大发横财。 1907年10月中旬,海因策兄弟的计划开始了。他们动用了巨额资金,在市场上疯狂扫货,联合铜业的股价在短短几天内从每股39美元飙升至62美元。他们相信,胜利的果实已经唾手可得。 然而,他们严重低估了市场的复杂性和对手的顽强。当股价被推高后,他们发现市场上竟然还有源源不断的股票供给,他们没能实现完全垄断。更糟糕的是,当他们耗尽资金,股价开始回落时,那些被他们高价吸引而来的跟风盘瞬间变成了恐慌的抛售盘。10月16日,联合铜业的股价一天之内从62美元雪崩至15美元。 海因策兄弟的“轧空”阴谋,以一场惨败告终。

多米诺骨牌效应:从信托公司到整个华尔街

如果这仅仅是一个投机商破产的故事,那它顶多是财经小报上的一段花边新闻。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海因策和莫尔斯不仅是投机家,他们还控制着一系列银行和信托公司。他们的赌局,用的是储户的钱。

火烧连营:尼克博克信托公司的倒塌

当海因策“轧空”失败的消息传开后,恐慌情绪立刻指向了与他关系密切的金融机构。首当其冲的是纽约第三大信托公司——尼克博克信托公司(Knickerbocker Trust Company)。其总裁查尔斯·巴尼(Charles Barney)是海因策和莫尔斯投机集团的核心成员之一。 在那个时代,美国的信托公司扮演着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它们有点像今天的“影子银行”,从事着和商业银行类似的存贷款业务,但受到的监管却宽松得多,尤其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远低于商业银行。这意味着它们可以将更大比例的储户存款用于投资和放贷,追求高风险高回报,但也使其在面临储户集中提款时显得异常脆弱。 “尼克博克信托与失败的投机客有关!”——这个消息像病毒一样在纽约街头巷尾传播。储户们对自己账户里的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担忧。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储户蜂拥至尼克博克信托公司的各大网点,要求立即取出自己的全部存款。一场教科书式的银行挤兑开始了。 银行的运营模式决定了它不可能在同一时间满足所有储户的提款要求,因为它已经将大部分资金以贷款或投资的形式放了出去。尼克博克信托公司在苦苦支撑了几个小时后,于10月22日下午宣布暂停支付,关门大吉。这块倒下的多米诺骨牌,正式开启了潘多拉的魔盒。

恐慌蔓延:信任的全面崩溃

尼克博克信托的倒闭,彻底摧毁了公众对金融体系的信任。如果纽约第三大的信托公司都会倒闭,那还有哪家是安全的? 恐慌迅速蔓延。第二天,美国信托公司(Trust Company of America)门前也排起了长龙。紧接着,几乎所有的信托公司和一部分商业银行都面临着巨大的提款压力。银行家们互相猜忌,停止了彼此之间的信贷往来,整个金融市场的信贷功能陷入瘫痪。现金成了市场上唯一值得信任的资产,每个人都想把自己的存款换成现金藏在床垫底下。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价暴跌,甚至一度濒临关闭。 美国经济,正滑向深渊的边缘。

救世主登场:一个人的“央行”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年逾七旬的老人站了出来。他就是当时华尔街无可争议的皇帝——J.P. 摩根。 在1907年,美国还没有中央银行。没有一个“最后贷款人”可以在市场恐慌、流动性枯竭时,向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提供紧急贷款,稳定市场信心。在这个制度真空期,J.P. 摩根凭借其无与伦比的财富、人脉和声望,扮演了“一个人的央行”的角色。

摩根图书馆的“囚徒困境”

摩根深知,要挽救市场,必须让所有银行家停止各自为战,团结起来,共同出资组成一个救助基金。于是,他召集了纽约所有最重要的银行家来到他位于麦迪逊大道的私人图书馆。 流传后世的故事是这样的:摩根将图书馆的大门锁上,明确告诉这些金融巨头们,在大家凑齐拯救市场所需的2500万美元之前,谁也别想离开。在这座富丽堂皇的“牢笼”里,这些平日里勾心斗角的竞争对手们,面临着一个经典的“囚徒困境”。如果大家都不出钱,市场崩溃,所有人同归于尽;如果有人出钱有人不出,出钱的人可能吃亏。最终,在摩根的威严和强大的逻辑说服下,求生的本能战胜了自私的算计。经过一整夜的激烈争论,银行家们终于签署了协议,救命的资金池建立了。

决断时刻:谁生,谁死?

有了钱,下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花。救市资金不是无限的,不可能拯救每一家机构。摩根组织了一个由顶尖金融专家组成的团队,夜以继日地审查那些求助机构的账本,像战地医生一样进行“伤员分类”:

摩根的团队以惊人的效率和专业精神做出了一个个艰难的决断。他还说服了美国财政部将联邦政府的资金存入纽约的各大银行以增加流动性,并请求石油大王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出资襄助。在他的铁腕协调下,一场由私人部门主导的、史诗级的救市行动展开了。经过几周的艰苦奋战,市场恐慌情绪逐渐平息,危机最危险的阶段终于过去。

危机之后:价值投资者的启示录

1907年的银行家危机,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金融世界最深刻的规律和人性的弱点。对于信奉价值投资(Value Investing)的普通投资者而言,这段百年前的历史蕴含着四条颠扑不破的启示。

启示一:流动性是氧气,平时无感,缺时致命

这场危机最核心的教训就是流动性的重要性。尼克博克信托等机构并非一开始就资不抵债,它们只是无法迅速将长期投资(如贷款和债券)变现以应对储户的短期提款需求。这就像一个身体强健的人,突然被掐住了脖子,即使体内能量充足,也会因为缺氧而窒息。

启示二:伟大的公司,伟大的价格

危机是灾难,但对有准备的价值投资者来说,它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在1907年的恐慌中,市场的抛售是完全非理性的。投资者不分青红皂白,将所有股票一并抛售,导致许多基本面优秀、长期前景光明的公司的股价也跌到了“白菜价”。 这完美印证了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后来提出的市场先生(Mr. Market)理论。在危机中,“市场先生”表现为一个极度恐慌和抑郁的躁狂症患者,他会哭着喊着,愿意以极低的价格把他手中的优质股权卖给你。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名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正是对此最好的注解。当市场被恐惧笼罩时,正是价值投资者冷静地捡拾那些被错杀的“黄金”的时刻。当然,前提是你必须做足了功课,能够准确判断哪些公司是真正伟大的公司,而不是即将倒闭的尼克博克信托。

启示三:永远不要低估“系统”的力量

1907年的危机充分暴露了系统性风险(Systemic Risk)的巨大威力。一个投机者的失败,可以像病毒一样通过金融网络的连接,迅速感染整个系统,导致“火烧连营”的惨剧。这告诉我们,投资不仅仅是分析单个公司,还必须理解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的运作方式。 这场危机的直接后果,就是促使美国国会成立了国家货币委员会,并最终在1913年通过了《联邦储备法案》,建立了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美联储的建立,为美国金融体系提供了一个永久性的“最后贷款人”,旨在防止类似1907年的流动性危机重演。

启示四:人性是永恒的剧本

从海因策兄弟的贪婪和狂妄,到普通储户的恐慌和盲从,1907年的危机活脱脱是一部由人性驱动的大戏。一百多年过去了,科技在进步,金融工具在创新,但驱动市场的根本力量——贪婪与恐惧——从未改变。 今天的投资者,依然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轧空”故事,依然会经历由某个概念引发的投机狂潮,也依然会在市场暴跌时感受到彻骨的恐慌。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会押着相同的韵脚。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护城河,不是信息优势,也不是复杂的数学模型,而是内在的纪律和理性的品格。在喧嚣的市场中保持独立思考,不被人性的弱点所裹挟,这或许是回顾1907年那场惊心动魄的危机,我们能得到的最终,也是最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