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黑色星期一(Black Monday),指的是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发生于全球的、历史上罕见的单日大规模股灾。这一天,全球金融市场突然遭遇了巨大的抛售压力,从香港的恒生指数开始,恐慌情绪迅速蔓延至欧洲,最终在美国市场引爆。当日,美国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DJIA) 暴跌508点,跌幅高达22.6%,创下了该指数自创立以来的最大单日百分比跌幅纪录,至今未被打破。这一事件不仅是金融史上的一个标志性时刻,更像是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教科书,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市场监管、交易机制以及每一位投资者的风险认知。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它生动地诠释了市场先生的极端情绪化,并凸显了在非理性浪潮中坚守原则的非凡价值。

那一天,究竟发生了什么?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生活在1980年代的普通投资者,刚刚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大牛市。从1982年到1987年夏天,道琼斯指数上涨了近三倍,市场的乐观情绪达到了顶峰,人们似乎相信股市是一台永不停止的提款机。然而,平静的海面下,暗流早已汹涌。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这个后来被载入史册的日子,开端并无异常。但当开市钟声敲响时,一场前所未见的风暴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 (NYSE) 登陆了。卖单如潮水般涌入,数量之大、速度之快,让交易系统瞬间陷入瘫痪。屏幕上,股价断崖式下跌,许多蓝筹股开盘即跌停,甚至无法找到买家。当时最先进的“点阵式”报价系统被海量的交易指令淹没,报价延迟严重,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恐慌。投资者们看着自己的财富在短短几小时内蒸发,电话线被打爆,交易员们声嘶力竭,整个华尔街陷入了一片混乱与绝望。 这场崩盘并非孤立事件。在“黑色星期一”之前的那个星期五,市场就已经出现了不祥之兆,道指下跌超过100点。而当周一风暴来临时,其破坏力是全球性的:

短短一天之内,全球股市的繁荣景象化为泡影。人们将其与1929年的大萧条相提并论,末日论调甚嚣尘上。然而,与1929年不同的是,这次崩盘之后,经济并未陷入长期衰退,股市也在随后的两年内逐渐收复了失地。这其中固然有美联储 (The Fed) 时任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果断向市场注入流动性的功劳,但更值得我们探究的是,这场史无前例的“闪电崩盘”背后的深层原因,以及它能为今天的我们带来何种启示。

风暴之眼:崩盘的元凶是谁?

“黑色星期一”的成因极为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彼此放大的结果。它就像一场“完美风暴”,各种负面条件在同一时间点交汇。

罪魁祸首?程序化交易与投资组合保险

如果要在众多原因中找一个最常被提及的“技术性元凶”,那无疑是程序化交易 (Programmatic Trading),尤其是其中一种名为投资组合保险 (Portfolio Insurance)的策略。 在1980年代,计算机技术开始在华尔街崭露头角。程序化交易应运而生,它允许大型机构投资者通过预设的计算机程序,在市场达到特定价格或条件时,自动执行大量的买卖指令。 而“投资组合保险”正是这样一种策略。它的逻辑听起来很美妙:当市场上涨时,程序会自动买入更多的股指期货,以分享牛市的收益;当市场下跌时,程序则会自动卖出股指期货,以对冲股票现货组合的损失,起到“保险”作用。理论上,这能让基金经理们在享受上涨潜力的同时,锁定下跌风险。 然而,当所有人都购买了同一种“保险”时,灾难就降临了。

  1. 死亡螺旋的开启:当10月19日市场出现下跌时,大量机构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被同时触发。
  2. 自动抛售:计算机严格遵守指令,开始疯狂地、不计价格地抛售股指期货。
  3. 期现联动:股指期货的暴跌,立刻传导至现货市场。套利者在期货市场买入低价合约,同时在股票市场卖出相应的股票组合,导致现货指数进一步下跌。
  4. 恶性循环:现货市场的下跌,又反过来触发了更多“投资组合保险”程序的抛售阈值。

就这样,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形成了。计算机程序像一群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将市场推向了深渊。这种“保险”在个体层面是理性的,但在集体层面却引发了系统性的崩溃。它没有起到保险的作用,反而成为了加速坠落的催化剂。

酝酿风暴的温床:估值与宏观环境

当然,程序化交易只是扣动了扳机,子弹早已上膛。当时的宏观环境和市场本身的状态,为崩盘提供了完美的温床。

一位价值投资者的视角:巴菲特在做什么?

当整个华尔街都陷入恐慌,人们争相抛售股票时,价值投资的旗手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却展现了惊人的冷静和远见。他的行动,完美诠释了其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 (Benjamin Graham) 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所倡导的核心理念。 在“黑色星期一”当天,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 (Berkshire Hathaway) 的股价也未能幸免,同样出现了大幅下跌。据传记记载,巴菲特当天损失了超过3亿美元。但他没有惊慌失措地加入抛售大军,而是 calmly地告诉他的同事:“这没什么,我们只是回到了上周的价格而已。” 他的关注点从来不在于市场的短期波动,而在于企业的长期内在价值。他深知,市场的恐慌并没有改变那些优秀公司的基本面——它们依然拥有强大的品牌、稳固的护城河和健康的盈利能力。市场的暴跌,反而为他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买入机会。 “黑色星期一”之后不久,巴菲特就开始了大手笔的买入。其中最著名的一笔投资,就是对可口可乐 (Coca-Cola) 的建仓。他看到了这家公司无与伦比的品牌价值和全球增长潜力,而市场的恐慌让它的股价变得极具吸引力。事实证明,这笔投资为伯克希尔带来了巨额回报。 巴菲特的行动告诉我们:

“黑色星期一”留给我们的投资启示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无法像巴菲特那样动用数十亿美元,但“黑色星期一”的历史教训对每个人都同样适用且宝贵。

启示一:市场先生是位情绪化的伙伴

市场短期内是一个“投票机”,长期来看才是一个“称重机”。“黑色星期一”就是一次极端情绪化的全民公投。我们要认识到市场的本质就是波动,学会与波动为友,而不是被其吓倒。当市场先生歇斯底里时,我们应该捂住耳朵,打开计算器,冷静评估企业的真实价值。

启示二:不懂的东西不要碰

“投资组合保险”这类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如同天书。事实证明,即使是设计它们的专业人士,也未能预见其在极端情况下的系统性风险。这条原则至今适用:坚持投资于自己能理解的业务和产品,坚守自己的能力圈 (Circle of Competence)。

启示三:安全边际是最好的“保险”

真正的投资保险,不是靠复杂的金融工具,而是来自于用足够低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即“安全边际”。当你以40美元的价格买入内在价值为80美元的公司时,你就拥有了巨大的缓冲垫。即使市场出现暴跌,或者你对价值的判断出现偏差,这道“护城河”也能极大地保护你的本金安全。

启示四:恐慌是机遇的另一个名字

对于准备好的人来说,每一次市场大跌都是一次财富的重新分配。当别人因恐惧而抛售时,往往是买入优质资产的绝佳时机。这需要投资者拥有逆向思维的勇气和对企业价值的深刻理解。前提是,你必须在平时就做好功课,列出你的“愿望清单”,并备好现金。

启示五:不要试图预测市场

“黑色星期一”的发生是如此突然和猛烈,几乎无人能准确预测。这告诫我们,试图去“择时”——预测市场的顶部和底部——是一件极其困难且徒劳的事情。价值投资者应该放弃预测,专注于评估企业本身,做好应对任何市场环境的准备。 总之,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市场的疯狂、人性的脆弱,也照出了在混乱中坚守理性和原则所散发出的智慧光芒。它告诉我们,投资成功的关键,不在于预测风暴,而在于建立一艘足够坚固的、能够穿越任何风暴的价值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