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GFC),有时也被称为“次贷危机”,是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金融风暴。这场危机的震中是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但通过复杂的金融工具和全球化的资本流动,其破坏力像海啸一样席卷了全球,导致多家巨型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接管,并引发了深度的全球经济衰退。简单来说,这就像一场由华尔街顶级“厨师”们精心烹制的盛宴,他们把一堆本已腐坏的食材(高风险的次级贷款)通过资产证券化的魔法,包装成了看似美味诱人的“金融大餐”(高级债券)。当食客们(全球投资者)最终发现自己吃下的是什么时,一场史诗级的集体性食物中毒(金融崩溃)便爆发了。
金融危机的爆发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系列错误环环相扣的悲剧性结果。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栋违章建筑的建造过程:
21世纪初,美国为了刺激经济,长期维持低利率,让借钱变得异常便宜。这股风潮点燃了房地产市场的狂热,“买房就能赚钱”成了全民信条。为了让更多人能上车,银行和贷款机构开始向信用记录不佳、还款能力堪忧的借款人发放贷款,这就是次级抵押贷款。这相当于给一栋摩天大楼打了一个豆腐渣工程的地基。
华尔街的天才们发明了一种叫资产证券化的魔法。他们将成千上万笔住房贷款(包括大量高风险的次级贷款)打包在一起,制作成一种叫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MBS) 的金融产品,然后再将这些MBS切片、重组,制造出结构更复杂的担保债务凭证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s, CDO),并卖给全球的投资者。 更糟糕的是,本应是“看门狗”的信用评级机构也参与了这场狂欢,它们给这些塞满了“垃圾”的金融产品贴上了AAA的最高信用评级标签,好比把一瓶毒药贴上了“优质矿泉水”的标签。
金融机构们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动用了惊人的杠杆。这意味着它们用很少的自有资金,借来巨额的钱进行投资。一家投资银行可能用1美元的自有资本,撬动30美元的投资。这在市场上涨时能让利润翻倍,但一旦市场下跌,亏损也会被同样放大,足以使其迅速破产。
2007年,随着美国房价开始下跌,违章建筑的裂缝开始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