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事件 (September 11 attacks),是指2001年9月11日发生在美国本土的一系列自杀式恐怖袭击事件。在投资领域,它被视为一次典型的黑天鹅事件,即极端稀有、完全超出常规预期,但一旦发生便会带来颠覆性影响的事件。这次袭击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也瞬间冻结了全球金融体系的神经中枢。美国证券市场因此史无前例地关闭了四个交易日。这一事件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并非仅仅是一段悲伤的历史,更是一堂关于市场情绪、人性弱点与长期主义的深刻、生动的实践课。它以最极端的方式,诠释了恐惧如何创造出非凡的投资机遇。
2001年9月11日,当第一架飞机撞向世界贸易中心北塔时,全球金融市场的心跳也随之停摆。
事件发生后,出于对后续攻击的担忧以及通信和交易系统的物理性损坏,纽约证券交易所 (NYSE) 和纳斯达克 (NASDAQ) 宣布紧急休市。这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股市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关闭。在休市的几天里,全球的空气中都弥漫着不确定性和巨大的恐惧。没有人知道世界将会怎样,经济将走向何方,战争是否一触即发。媒体上充斥着悲观的预测,许多分析师认为,美国经济将陷入长期衰退,消费信心将彻底崩溃。
9月17日,星期一,美股重新开市。市场的反应,是教科书式的恐慌性抛售。开盘仅5分钟,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便暴跌超过600点。当周,道指累计下跌了14.3%,创下当时历史上最大的单周点数跌幅。航空、旅游、保险等行业首当其冲,股价惨遭腰斩。市场情绪跌至冰点,似乎所有的坏消息都被瞬间定价,甚至被过度放大。在这种集体性的非理性抛售浪潮中,许多优质公司的股价也随之“泥沙俱下”,其下跌的幅度远远超过了事件本身对其长期盈利能力的实际影响。
在绝大多数人被恐惧支配,疯狂抛售股票的时候,一位来自奥马哈的老人却在冷静地审视着这一切。他就是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价值投资理念的旗帜性人物。9/11事件,成为了他投资哲学最经典的一次公开演练。
巴菲特有一句名言响彻投资界:“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 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在世贸大厦的滚滚浓烟面前,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巴菲特做到了。他没有卖出任何股票。相反,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坚定地表达了对美国经济未来的信心。他告诉人们,恐怖袭击虽然可怕,但它无法摧毁美国经济的根基,无法改变美国人民创造价值的能力。他认为,这次事件不会改变可口可乐的含糖量,也不会影响吉列剃须刀片的锋利度。简而言之,恐怖主义无法撼动伟大企业的长期内在价值 (Intrinsic Value)。 他的行动比言语更有力。在市场最恐慌的时刻,他开始寻找被错杀的投资标的。虽然他当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公开收购,但他通过旗下的保险公司,承担了部分与恐怖袭击相关的风险,并在之后的几年里,对诸如美国运通 (American Express) 等受到短暂冲击但基本面依然优秀的公司进行了投资。他的逻辑清晰而坚定:用远低于其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优秀的企业,这正是价值投资的精髓。
9/11事件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完美的“噪音”与“信号”的区分案例。
巴菲特透过铺天盖地的噪音,牢牢抓住了那些不变的“信号”。他计算的是,这些优秀公司未来十年、二十年能赚多少钱,而不是它们下一周、下一个月的股价会如何波动。市场先生(Mr. Market)因为极度恐慌,愿意以“跳楼价”出售手中的优质资产,这对于手握现金、头脑清醒的价值投资者而言,正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市场的恐慌,为这些优质资产提供了巨大的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
我们不是巴菲特,没有他那样庞大的资金和行业影响力。但是,从9/11事件中,我们普通投资者依然可以学到足以改变投资生涯的宝贵一课。
9/11事件后的市场表现雄辩地证明,在极端事件面前,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恐惧和抛售。这种基于情绪而非理性的决策,恰恰是造成投资亏损的主要原因。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巴菲特之所以能临危不乱,是因为他对自己想要的公司了如指掌,心中早已有一本账。
这是价值投资最核心的原则,9/11事件是这一原则最生动的注脚。
巴菲特对美国的信念,是他敢于在危机中下注的基石。他相信,没有什么能够阻挡美国前进的步伐。这种宏观层面的信念,是长期投资的压舱石。
总而言之,9/11事件作为一个投资词条被收录,并非是要消费灾难,而是要从中汲取智慧。它告诉我们,真正的风险并非来自市场的波动,而是来自我们内心的恐惧;真正的机会并非来自内幕消息,而是来自对常识和理性的坚守。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市场风平浪静时,大家比的是谁的研究更深入;而当狂风暴雨来临时,比的却是谁的信念更坚定,谁的内心更强大。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次危机,都是对所谓“价值投资者”的终极考验,也是真正信徒收获超额回报的最佳时机。9/11的废墟之上,不仅重建了更高的大楼,也为所有投资者立起了一座关于勇气、理性和远见的精神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