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管理型ETF (Actively Managed ETF),又称“主动型ETF”。它是一种特殊的交易所交易基金(ETF),与我们熟知的、像机器人一样精准追踪某个指数(如标普500指数)的传统被动型ETF不同,主动管理型ETF背后有一位或一群“明星大厨”——基金经理。他们不是照着菜谱做菜,而是根据自己对市场的研究、判断和经验,主动地挑选、买入和卖出股票或其他资产。他们的终极目标,不是简单复制市场的平均表现,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炒”出一盘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美味佳肴”,也就是为投资者创造超越基准指数的回报。
想象一下听音乐。传统的被动指数ETF,就像是一个“全球热歌榜Top 50”的歌单,它严格按照榜单排名来播放歌曲,榜单里有什么,它就放什么,不多也不少,完全被动复制。而主动管理型ETF,则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专业DJ为你量身打造的私人歌单。这位DJ会根据自己对音乐潮流的理解、对听众品味的把握,以及对冷门宝藏歌曲的发掘,不断地调整歌单。他可能会在某个摇滚乐队还没火遍全球时就加入它的歌,也可能会在某首流行歌烂大街之前就将它移出列表。 这个“DJ”就是基金经理,他的“选歌”过程就是投资决策过程。这个过程赋予了主动管理型ETF两大核心特点:
在ETF的世界里,主动管理型ETF算是个“后起之秀”。ETF诞生之初,其最大的魅力正是“被动”。由先锋集团(Vanguard)的创始人约翰·博格(John Bogle)所倡导的被动投资理念深入人心——既然绝大多数基金经理都跑不赢市场,那何不以极低的成本直接拥有整个市场呢?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ETF几乎就是低成本、被动型指数基金的代名词。 主动型基金经理们起初对ETF这种形式是有些“嫌弃”的。因为早期的ETF结构要求每日公布其全部持仓。这对于主动管理者来说,无异于将自己的“独门秘籍”公之于众。一旦他们买入某只看好的股票,竞争对手马上就能看到,从而进行跟风或狙击,这会让他们的策略失效。 然而,潮流总在变化。随着投资者对新产品的需求增加以及监管政策的放开(例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批准了非透明或半透明的ETF结构),主动管理的大门终于向ETF敞开。尤其是在2020年前后,以凯茜·伍德(Cathie Wood)掌舵的方舟投资(ARK Invest)旗下的一系列主动管理型ETF,凭借其对“颠覆式创新”的精准押注而一战成名,让主动管理型ETF迅速火出圈,走进了全球普通投资者的视野。
选择主动管理型ETF,本质上是在“主动”与“被动”这两种投资哲学之间做选择。它们各有千秋,也各有软肋。
如果你决定要“聘请”一位基金经理来为你打理部分资产,那么挑选主动管理型ETF就像一场审慎的面试,你需要考察以下几点:
对于一名价值投资者而言,我们必须戴上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那副充满审慎和怀疑的眼镜来看待主动管理型ETF。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都曾对专业投资人士能否持续跑赢市场表示过怀疑,巴菲特更是多次公开建议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直接投资于低成本的标普500指数基金。 因此,对于价值投资者,被动投资应该是默认选项,是投资组合的基石。 主动管理型ETF则是一种需要被严格审视的“特许工具”,只有在满足特定条件时才值得考虑:
总而言之,主动管理型ETF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将主动管理的潜在优势与ETF交易的便利性相结合的选择。然而,它并非免费的午餐。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在为其支付更高费用的那一刻,你必须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你所“聘请”的这位基金经理,不仅技艺高超,而且品格正直,能够在漫长的投资岁月里,为你创造出足以覆盖其成本并显著超越市场的真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