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heuser-Busch InBev(简称AB InBev),中文常译为“百威英博”,是全球啤酒行业的绝对霸主,一家通过一系列惊天动地的并购而“拼凑”起来的超级巨无霸。它就像啤酒界的“复仇者联盟”,集结了来自比利时、巴西、美国、南非等地的顶尖啤酒品牌,旗下拥有百威 (Budweiser)、科罗娜 (Corona)、时代 (Stella Artois)、福佳 (Hoegaarden) 等超过500个品牌。百威英博不仅以其庞大的市场份额闻名,更以其背后由3G资本 (3G Capital) 注入的、以极致成本控制和精英绩效主义为核心的强悍企业文化而著称。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研究百威英博,就像是打开了一本教科书,里面写满了关于行业整合、品牌护城河、企业文化与资本运作的精彩篇章。
百威英博的诞生史,不是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生长,而是一部充满硝烟与智慧的资本并购史。它的故事,是理解其商业模式和企业文化基因的关键。
故事的真正主角,是三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巴西投资人:被誉为“巴西巴菲特”的豪尔赫·保罗·雷曼 (Jorge Paulo Lemann)、马塞尔·泰列斯 (Marcel Telles) 和卡洛斯·阿尔贝托·斯库彼拉 (Carlos Alberto Sicupira)。这三位“巴西三剑客”是3G资本的创始人,他们信奉价值投资,但又融合了对运营效率近乎偏执的追求。 他们的啤酒霸业始于巴西本土。1989年,他们收购了濒临破产的啤酒制造商布哈马 (Brahma)。通过引入全新的管理理念——后来被称为“3G模式”,他们奇迹般地让公司起死回生。1999年,布哈马与当时巴西最大的啤酒公司南极洲 (Antarctica) 合并,组成了“美洲饮料公司”(AmBev),一举统治了南美市场。 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端,欧洲的比利时也正在上演一出整合大戏。比利时的时代啤酒(Stella Artois)与 Piedboeuf 合并,形成了 Interbrew 公司,并在此后十几年间,通过一系列收购,成为了欧洲不可忽视的啤酒力量。
2004年,两条看似平行的线索交汇了。在雷曼等人的主导下,羽翼丰满的巴西 AmBev 与欧洲的 Interbrew 宣布合并,成立了英博公司(InBev)。这次合并与其说是强强联合,不如说是“新世界”对“旧世界”的一次文化和管理模式的“逆向输出”。巴西团队的激进、高效、结果导向的文化,开始全面注入这家跨国啤酒巨头,为日后更大规模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成立英博只是前奏,那么2008年的那场收购,则是震惊全球的“主秀”。英博将目光投向了美国啤酒的象征——拥有150多年历史、旗下拥有“啤酒之王”百威的安海斯-布希 (Anheuser-Busch)。 这在当时被看作是一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安海斯-布希不仅体量巨大,而且是美国文化的一部分,拥有深厚的政商关系和民众情感。然而,英博发起了高达520亿美元的“恶意收购”,利用其在资本市场的娴熟财技和毫不退让的谈判风格,最终成功将这头“美国雄鹰”收入囊中。公司也正式更名为“百威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这次收购,是3G模式强大执行力的终极体现。
然而,百威英博的野心并未就此止步。当时全球啤酒市场呈现双雄争霸的格局,另一巨头是总部位于英国、在非洲和新兴市场拥有绝对优势的南非米勒 (SABMiller)。为了成为无可争议的全球第一,2015年,百威英博再次祭出大手笔,宣布以超过100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南非米勒。这笔交易不仅是有史以来最大的消费品行业并购案之一,也帮助百威英博补上了在非洲市场的最后一块版图,使其全球霸主地位再也无人可以撼动。
百威英博的成功,绝不仅仅是资本游戏的胜利,其背后是一套强大而独特的管理哲学和企业文化体系,这才是它真正的“秘密武器”。
如前所述,公司的精神内核源自雷曼、泰列斯和斯库彼拉。他们深受山姆·沃尔顿 (Sam Walton) 和杰克·韦尔奇 (Jack Welch) 等企业家的影响,笃信“找到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才,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授权和激励”是企业成功的关键。他们创造了一种精英驱动、极度务实的文化氛围。
这是百威英博官方宣扬的文化基石,听起来有些务虚,但执行起来却异常“务实”:
这是3G模式中最具特色也最具争议的一点。零基预算 (Zero-Based Budgeting),简称ZBB,是一种颠覆性的预算编制方法。 传统预算通常是在去年的基础上进行微调(比如“今年的差旅费在去年基础上增加5%”)。而零基预算则要求每个部门、每个管理者在每个新的预算周期开始时,都假设预算为“零”,每一笔开支,无论大小,都必须从头开始重新论证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举个例子,一位销售总监想申请差旅预算,他不能说“去年花了100万,今年也差不多”,而必须详细说明:“我计划拜访50个城市的200个客户,预计每个城市的交通费是多少,住宿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这次拜访是必须的,能带来多少潜在销售额。” 这种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挤出运营中的“水分”,将成本控制到极致。当年收购安海斯-布希后,新管理层取消了高管的豪华专机、专属办公室,甚至对打印纸的双面使用都做了要求,这些都成为了ZBB威力的经典案例。
面对旗下数百个品牌,百威英博并未“一刀切”,而是建立了一个精细化的品牌管理矩阵:
这种“全球化思考,本土化执行”的策略,使得百威英博能够在不同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市场中游刃有余。
对于信奉“以合理价格买入优秀公司”的价值投资者来说,百威英博是一个绝佳的分析案例。
沃伦·巴菲特曾说,他喜欢那些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企业。百威英博无疑具备了这样的特征,其护城河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即便强大如百威英博,也并非高枕无忧。投资者需要警惕其面临的风险:
从百威英博这家公司的起落沉浮中,普通投资者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