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T模式 (Build-Operate-Transfer),中文直译为“建设-运营-移交”,是一种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常见的项目融资模式。把它想象成一个“我出地,你出钱,你赚钱,最后都归我”的合作游戏。具体来说,政府部门(“地主”)将一个大型公共项目(如高速公路、电厂、桥梁)的特许经营权授予一家或多家私人企业(“玩家”)。这位“玩家”负责筹集资金、设计和建设这个项目(Build),然后在约定的特许经营期内(比如20-30年)通过收费等方式运营项目,回收成本并赚取利润(Operate)。当特许期结束后,这位“玩家”需要将整个项目完好无损地、无偿地移交给政府(Transfer)。
BOT模式的整个生命周期就像一出三幕剧,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这是故事的开端。项目公司(通常是由建筑商、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组成的联合体)闪亮登场。它们的首要任务是“找钱”和“办事”。
项目建成后,大戏进入高潮。项目公司摇身一变,成为运营商。在几十年的特许经营期内,它们拥有对项目的独家运营权。
当特许经营期这趟漫长的旅程走到终点,就到了谢幕的时刻。项目公司需要按照合同约定,将一个运营良好、状态正常的项目资产,无偿或以极低的名义价格移交给政府。至此,项目公司的使命完成,可以带着这些年赚取的利润功成身退。
普通投资者很难直接参与一个BOT项目的建设,但我们可以投资那些参与BOT项目的上市公司。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BOT模式的商业本质极具吸引力。
沃伦·巴菲特最喜欢那种具有宽阔护城河的企业,而许多BOT项目正是典型的“收费站”式生意。一条连接两座重要城市的高速公路、一个区域内的独家供水厂,都具有天然的垄断性。只要社会经济正常运转,车流、用水需求就会持续存在,为公司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这种商业模式的可预测性非常强,是价值投资者梦寐以求的理想模型。
投资这类公司时,我们需要像侦探一样审视几个关键线索:
假设学校食堂(政府)想开一个网红奶茶铺,但没钱装修也没空管理。于是学校贴出公告,寻找合作伙伴。 你(项目公司)看到了机会,与学校签订了一份BOT合同:
对于想投资的同学(二级市场投资者)来说,他可以不自己开店,而是选择入股你的“奶茶铺公司”,分享你未来10年的奶茶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