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vana是一家美国的在线二手车零售商,以其独特的、多层高的玻璃塔式“汽车自动售货机”而闻名遐迩。它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二手车交易模式:消费者可以在其网站或App上完成浏览、融资、购买甚至以旧换旧的全过程,然后选择送车上门,或是亲临“售货机”体验一次新奇的提车仪式。Carvana的使命是改变人们买卖二手车的方式,用透明、便捷、无压力的线上体验,取代传统经销商那种令人头疼的、充满不确定性和高压推销的冗长流程。它的出现,好比是二手车界的“亚马逊”,对传统行业发起了颠覆性的挑战。
很多人对Carvana的第一印象,就是那些矗立在城市中,闪闪发光、未来感十足的汽车自动售货机。但如果仅仅把它看作一个噱头,那就小看了这家公司。这个设计是其商业模式的冰山一角,一个绝佳的营销符号,背后是一整套重塑行业的逻辑。
想象一下购买二手车的传统流程:你得花上好几个周末,在不同的车行之间奔波,和形形色色的销售员斗智斗勇,为价格、车况、贷款利率反复拉锯。整个过程耗时耗力,体验往往不佳。Carvana则试图将这一切彻底改变:
通过这套组合拳,Carvana成功地将二手车这种复杂、非标的“大件商品”,变得像网购一件衣服一样简单。
凭借其引人入胜的商业故事和惊人的增长速度,Carvana一度成为华尔街的宠儿,被视为典型的成长股。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全球新车供应链中断,二手车需求飙升,加上人们倾向于线上购物,Carvana的业务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其股价在2021年一度飙升至370美元以上,市值超过600亿美元。 然而,故事很快急转直下。从天堂到地狱,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随着美联储为抑制通胀而激进加息,宏观环境发生了逆转:
其股价也从高点暴跌超过98%,跌至个位数,成为了资本市场从狂热追捧到无情抛弃的经典案例。
Carvana的这段“过山车”之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案例,可以用价值投资的“透视镜”来审视一家公司,看看其光鲜的外表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基本面。
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总是强调,要投资那些拥有宽阔且持久的“护城河”的公司。Carvana的护城河究竟有多宽呢?
然而,这道护城河或许并不如想象中那般坚固。 二手车零售是一个资本极其密集的行业,维持庞大的库存和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需要持续不断的资金投入。同时,其竞争对手,如行业巨头CarMax以及无数传统经销商,也在积极地向线上转型,Carvana的先发优势正在被侵蚀。它的商业模式可以被模仿,其护城河的深度和持久性都面临严峻的考验。
如果说亮丽的收入增长是Carvana精心画上的“彩妆”,那么翻开它的财务报表,就像是用“卸妆水”洗去了浮华,露出了素颜。
在巅峰时期,市场显然是把Carvana当作一家科技公司,而不是一家二手车经销商来估值的。由于公司没有利润,投资者无法使用传统的市盈率 (P/E) 估值,转而追捧市销率 (P/S) 这类指标。人们被其“颠覆者”的故事所吸引,愿意为其未来的可能性支付极高的溢价。 这种由市场情绪驱动的估值是极其脆弱的。它建立在对未来最乐观的假设之上,忽略了商业模式中固有的风险。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以数百倍于销售额(而非利润)的价格去购买一家持续亏损、重资产、高负债的公司,几乎是教科书式的投机行为。当乐观情绪消散,现实的引力会让股价回归其内在价值,而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而惨烈的。
Carvana的故事并非独一无二,它在资本市场的历史中反复上演。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教训:
总而言之,Carvana是一面镜子,它清晰地映照出商业创新、资本狂热与投资纪律之间的复杂关系。对于每一个希望在市场中行稳致远的投资者来说,读懂Carvana的故事,远比记住几只代码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