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国民银行 (City National Bank),一家总部位于美国洛杉矶的商业银行,因其客户多为好莱坞明星、娱乐业巨头和富裕阶层,而获得了“明星银行”(Bank to the Stars)的昵称。它曾被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等投资大师誉为银行业的典范,以其专注高端客户、提供高度定制化服务的经营模式而闻名。然而,这家曾经星光熠熠的银行在2023年美国区域性银行危机中也陷入了困境,其经历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关于护城河、风险管理和企业文化变迁的深刻案例。理解城市国民银行的兴衰,就像观看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金融大片,其中蕴含的投资智慧远比电影本身更加宝贵。
想象一下,如果银行也有“米其林星级”,那么城市国民银行(以下简称CNB)在巅峰时期,无疑是三星级别的存在。它不是那种你在街角随处可见、排着长队办理业务的大众银行,而更像是一家专为名流服务的私人会所。
可以说,CNB的成功秘诀在于,它卖的不仅仅是金融产品,更是一种稀缺的、值得信赖的、能解决复杂问题的专业服务。这正是价值投资所推崇的那种拥有强大品牌和客户黏性的“特许经营权”业务。
一家如此优秀的银行,自然也吸引了投资界的“鲨鱼”——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沃伦·巴菲特和查理·芒格。 芒格与CNB的渊源颇深,他曾长期担任该行的董事,并对其赞不绝口。他多次在公开场合盛赞CNB的保守文化、卓越的管理层(尤其是创始人弗里德曼家族的长期经营)以及其无与伦比的客户基础。在芒格眼中,CNB就是一家“真正的好银行”,是他衡量其他银行的黄金标准。 然而,有趣的是,尽管伯克希尔对CNB垂涎三尺,却从未将其收入囊中。原因很简单,正如巴菲特经常强调的投资原则:“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一家优秀的公司,胜过以高昂的价格买入一家普通的公司。” CNB的优秀是市场公认的,其股价常年处于高位,始终未能跌入巴菲特和芒格认为的“合理区间”。这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价值投资课:对一家好公司的喜爱,绝不能凌驾于对价格的纪律之上。 最终,在2015年,“迎娶”这位“明星”的是加拿大第一大银行——加拿大皇家银行 (Royal Bank of Canada, RBC)。RBC以高达54亿美元的溢价收购了CNB,希望借此打开美国利润丰厚的财富管理市场。这笔交易在当时被视为强强联合,市场普遍认为RBC为进入这个独特的利基市场支付了高昂但值得的“门票”。然而,这笔高价收购也为日后的风险埋下了伏笔。
时间快进到2023年,风暴骤起。随着美联储 (Federal Reserve) 为对抗通胀而暴力加息,一场区域性银行危机席卷美国,以硅谷银行 (Silicon Valley Bank) 的倒闭为标志,多家银行陷入险境。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曾经的“模范生”CNB也赫然出现在“问题儿童”的名单上。 CNB的问题与硅谷银行惊人地相似,集中体现在其资产负债表的管理上:
最终,RBC不得不向CNB紧急“输血”数十亿美元以稳定局面,并对其管理层进行了改组。这位昔日的“明星银行”,光环褪去,露出了脆弱的一面。
CNB的故事就像一本为投资者量身定做的教科书,充满了宝贵的教训。
CNB强大的客户关系护城河,在抵御同业竞争时非常有效。但这条护城河无法抵御宏观经济的巨浪,尤其是当银行内部的风险管理出现重大漏洞时。这告诉我们:
普通投资者常常觉得银行的财报像天书一样难懂,但CNB的案例告诉我们,抓住核心至关重要。
巴菲特和芒格的故事再次印证了价值投资的核心信条。
企业文化是一家公司最重要但又最难量化的资产。
总而言之,城市国民银行的案例是一个完美的价值投资教学范本。它告诉我们,投资不仅是发现那些拥有宽阔护城河的优秀企业,更是要深刻理解其商业模式的内在风险,并始终对价格保持敬畏。即使是像CNB这样备受赞誉的“明星”,一旦在基础的风险管理上犯错,也可能瞬间从神坛跌落。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这份来自好莱坞的金融剧本,提供了比任何大片都更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