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stellation Brands(星座品牌公司),这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国际酒业巨头,也是《财富》500强企业之一。它的名字或许对普通人有些陌生,但它旗下的产品你一定不陌生:风靡全球的科罗娜(Corona)啤酒、莫德罗(Modelo)啤酒、高端葡萄酒品牌罗伯特·蒙大维(Robert Mondavi)以及绝对伏特加的有力竞争者诗凡卡(Svedka)伏特加。简单来说,星座品牌公司就是一家通过不断收购和精明运营,将众多闪耀的酒类“明星”品牌汇聚于同一“星座”之下的消费品帝国。它的发展史,既是一部教科书式的品牌收购与整合的成功案例,也包含了一次几乎动摇根基的、跨界投资失败的惨痛教训,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极为丰富和深刻的实战教材。
星座品牌公司的故事,并非始于一个传奇的酿酒作坊,而是始于一个精明的商人。1945年,一位名叫马文·桑德斯(Marvin Sands)的年轻人在纽约州以散装形式购买葡萄酒,然后将其装瓶并销售给零售商。这家小公司就是星座品牌公司的前身。 与那些拥有数百年历史、强调血统与传承的欧洲酒庄不同,星座品牌公司的基因里从一开始就刻着“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s)”的烙印。它的成长之路,就是一部持续不断的“买买买”的历史。从一家区域性的小酒商,到全美领先的葡萄酒公司,再到如今横跨啤酒、葡萄酒和烈酒三大品类的全球性企业,其扩张的核心驱动力始终是战略性收购。
这种“拼凑”式的成长模式,使其业务版图如同一幅由无数块精心挑选的品牌拼图组合而成的画作。然而,真正让这家公司脱胎换骨,从一个优秀的酒类企业一跃成为顶级投资标的的,是它在啤酒领域完成的一次神来之笔。
如果说星座品牌公司的葡萄酒和烈酒业务是其稳固的基石,那么啤酒业务,尤其是其拥有的墨西哥啤酒组合,无疑是这顶皇冠上最耀眼、最璀璨的明珠。这部分业务的成功,完美诠释了价值投资中关于“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伟大的公司(或资产)”这一核心思想。
故事要从2013年说起。当时,全球最大的啤酒制造商百威英博(Anheuser-Busch InBev)为了完成对墨西哥啤酒制造商莫德罗集团(Grupo Modelo)的全面收购,面临着来自美国司法部的反垄断法(Antitrust Law)审查。为了获得批准,百威英博被迫同意出售莫德罗集团在美国的全部业务,包括科罗娜、莫德罗等一系列墨西哥啤酒品牌在美国的永久独家经营权,以及位于墨西哥的一家大型啤酒厂。 星座品牌公司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它果断出手,以约47.5亿美元的价格接手了这部分被“剥离”出来的优质资产。 从事后看,这笔交易堪称商业史上的典范之作。星座品牌公司并非从零开始培育一个新品牌,而是直接获得了:
这笔交易的精髓在于,星座品牌公司利用了外部环境(反垄断审查)创造的特殊机会,以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买下了一台可以预见的、动力强劲的“印钞机”。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说,他寻找的是那些拥有宽阔且持久的经济护城河(Moat)的企业。星座品牌公司的啤酒业务,就构筑了这样一条深不可测的护城河。
得益于这条强大的护城河,星座品牌公司的啤酒业务在过去十年中实现了惊人的增长,成为公司最主要的利润来源,也为其股价的长期上涨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撑。
与高歌猛进的啤酒业务相比,星座品牌公司的“老本行”——葡萄酒与烈酒业务,则面临着“成长的烦恼”。这个市场更加分散,竞争激烈,消费者品味变化快,整体增长也相对缓慢。 面对这一局面,公司管理层展现了理性的资本配置(Capital Allocation)能力。他们没有选择在低端市场与众多竞争者进行残酷的价格战,而是启动了一项名为“高端化”(Premiumization)的战略转型。 核心思想很简单:聚焦高价值。
这种“有舍才有得”的策略,是成熟企业进行价值再创造的典型做法。它告诉投资者,增长不仅仅是规模的扩张,增长的质量(即盈利能力和资本回报率)往往更为重要。一个懂得“修剪枝叶”,让养分集中供给主干的园丁,才能培育出更茁壮的大树。
然而,即便是像星座品牌公司这样精明的“猎手”,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它在加拿大大麻公司Canopy Growth上的巨额投资,就成了一次代价高昂的、几乎可以写入任何商学院教科书的失败案例。
2017年起,随着加拿大大麻合法化进程的推进,资本市场掀起了一股“大麻热”。星座品牌公司也看到了其中的“机会”,认为大麻饮料可能会成为下一个颠覆性的消费品类,与自身业务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 于是,它开始大举投资Canopy Growth:
这笔投资的总额超过50亿美元,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都是一次巨大的赌注。管理层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将星座品牌公司在品牌建设、市场营销和分销方面的经验,嫁接到新兴的大麻产业上,创造一个全新的增长引擎。
然而,这次“勇敢的跨界”最终演变成了一场灾难。Canopy Growth的经营始终未能步入正轨,亏损严重,股价一落千丈。星座品牌公司也不得不为其冲动之举持续计提巨额的资产减值损失,累计亏损金额高达数十亿美元。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审视这次失败,它几乎触犯了所有重要的原则:
Canopy Growth的投资黑洞,让市场一度对星座品牌公司的管理层产生了信任危机。它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即便是最成功的公司,在面对“新故事”的诱惑时,也可能犯下多么严重的错误。
研究星座品牌公司的历史,就像阅读一部充满戏剧性转折的商业小说。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以下宝贵的启示:
总而言之,星座品牌公司是一个复杂而迷人的投资标的。它的故事雄辩地证明了,在投资的世界里,最精彩的往往不是那些一帆风顺的童话,而是那些经历过辉煌、犯下过错误,并最终依靠其核心竞争力穿越周期的现实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