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E*TRADE

E*TRADE,全称E*TRADE Financial Corporation,是美国一家家喻户晓的金融服务公司,也是线上经纪商(Online Broker)领域的开山鼻祖之一。简单来说,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线上金融超市,投资者可以通过其网站或手机App,像网购一样轻松买卖股票交易所交易基金 (ETF)、期权共同基金等各种金融产品。它的出现,彻底颠覆了过去由西装革履的经纪人主导的投资世界,将交易的权力下放给了千千万万的普通投资者,掀起了一场深刻的“金融民主化”革命。E*TRADE的故事,不仅是一家公司的成长史,更是一部普通投资者如何借助科技力量,夺回投资主动权的生动编年史。

E*TRADE的诞生:一场散户的革命

价值投资的殿堂里,我们常常强调要远离市场的喧嚣,专注于企业的内在价值。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那些改变了市场“游戏规则”的颠覆性力量。E*TRADE正是这样一股力量,它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价值创造故事。

从硅谷车库到华尔街巨头

想象一下上世纪80年代的投资场景:普通人想买卖一支股票,需要打电话给一位收费高昂的“全服务”经纪人。交易一次的佣金动辄上百美元,市场信息被少数机构垄断,投资的门槛高得令人望而却步。这对于信奉人人皆可投资的价值投资理念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名叫威廉·A·波特(William A. Porter)的物理学家和发明家,在加州的硅谷播下了一颗革命的种子。他坚信,个人电脑和新兴的网络技术,能够将昂贵、复杂的金融服务变得简单、便宜且触手可及。1982年,他创立了E*TRADE的前身——TradePlus。最初,这只是一个为少数专业投资者提供服务的封闭系统。但随着万维网(World Wide Web)在90年代初的普及,波特看到了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将股票交易直接搬到互联网上,让任何人都能在自己的电脑上完成下单。 1996年,E*TRADE.com正式上线,成为最早通过互联网提供股票交易服务的公司之一。它如同一把锋利的奥卡姆剃刀,剔除了传统经纪业务中所有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没有昂贵的办公室,没有庞大的经纪人团队,只有高效的服务器和简洁的用户界面。 这使得E*TRADE能够将交易佣金降至前所未有的低水平——每笔交易仅需几十美元,后来更是降到十几美元。这一举动,不亚于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华尔街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正式宣告了散户投资新时代的来临。

“会说话的宝宝”与互联网泡沫

如果说技术创新是E*TRADE的硬核,那么深入人心的品牌营销就是它迅速崛起的助推器。在20世纪末的美国“超级碗”广告时段,一个坐在电脑前、奶声奶气地通过E*TRADE谈论股票的“会说话的宝宝”形象,风靡全美。 这个广告的潜台词极具煽动性:“看,投资就是这么简单,连个婴儿都会!”。它精准地抓住了时代脉搏,将E*TRADE塑造成了普通人实现财务自由的终极工具。品牌形象的成功,叠加当时正愈演愈烈的互联网泡沫,让E*TRADE的用户数量和交易量呈爆炸式增长。无数人怀揣着快速致富的梦想,通过E*TRADE这样的平台涌入股市,成为了“全民皆股”浪潮中的一员。 然而,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具的便捷性与投资的成功率并无必然联系。互联网泡沫的最终破裂,给无数追逐热点的“E*TRADE宝宝”们上了惨痛的一课。这恰恰印证了本杰明·格雷厄姆的教诲:投资的成功秘诀,不在于你使用了多么先进的工具,而在于你是否拥有理性的决策框架和情绪控制能力。

E*TRADE的商业模式与价值投资者的视角

要真正理解一家公司,就必须深入它的商业模式,弄清楚它是如何赚钱的。对于E*TRADE这样的平台,价值投资者会从两个维度进行审视:一是作为我们进行投资的工具,二是作为我们可能投资的标的

它是如何赚钱的?

虽然今天许多券商都号称“零佣金”,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E*TRADE的收入来源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价值投资者如何看待E*TRADE?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E*TRADE及其竞争对手(如嘉信理财 (Charles Schwab)、富达投资 (Fidelity))是无可替代的强大工具。价值投资的核心之一是长期持有,而交易成本是长期复利的天敌。E*TRADE引领的低佣金乃至零佣金革命,极大地降低了投资者的“摩擦成本”。这意味着,每一次买入优质公司的操作,都变得更加纯粹,更少地被交易费用所侵蚀。正如约翰·博格尔所倡导的,成本是投资收益的确定性减项,选择一个低成本的平台,是价值投资者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在2020年被摩根士丹利 (Morgan Stanley) 收购之前,E*TRADE本身也是一家上市公司,我们可以用价值投资的框架来分析它。

  1. 护城河 (Moat): E*TRADE拥有强大的品牌认知度和庞大的客户基础。对于已经习惯其平台、并在其中存放了大量资产和复杂账户(如退休账户)的客户来说,转换券商的转换成本相当高。这种客户黏性构成了其重要的护城河
  2. 风险: E*TRADE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尤其是来自Robinhood等更激进的“零佣金”挑战者。此外,它的盈利能力与宏观经济环境息息相关。在低利率环境下,其净利息收入会受到压制;在市场低迷时期,交易量和新增客户数量也会减少。
  3. 最终归宿: E*TRADE被传统投行巨头摩根士丹利以130亿美元的天价收购,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转折。这笔交易的背后逻辑是,华尔街的“老钱”们看中了E*TRADE庞大的零售客户群和成熟的线上平台,希望借此实现财富管理业务的转型和下沉。这也从侧面证明了E*TRADE所开创的商业模式具有巨大的长期价值。

投资启示:从E*TRADE看懂投资的“道”与“术”

E*TRADE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两个层面的深刻启示,即投资中的“术”与“道”。

“术”的革命:降低成本,拥抱科技

“术”指的是投资的具体操作和工具层面。 E*TRADE的成功,是对成本控制重要性的最佳诠释。它利用科技,将原本昂贵的投资服务变成了普通人都能负担得起的日常工具。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道”的坚守:警惕交易的诱惑

“道”指的是投资的底层哲学和心法。 E*TRADE让交易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快捷,但这恰恰是它最大的“副作用”。这种便捷性,极易诱发人性的弱点,比如频繁交易、追涨杀跌、过度自信等。这些行为在行为金融学中有深入的研究,它们是导致投资失败的主要原因。 沃伦·巴菲特曾说:“股票市场是一个将钱从没耐心的人转移到有耐心的人的工具。” E*TRADE这个平台,既可以服务于有耐心的价值投资者,也可以成为没耐心的人的“财富收割机”。

  1. 区分投资与投机: 价值投资者使用E*TRADE,是将其作为一个便捷的渠道,以合理的价格买入并长期持有一家伟大企业的部分所有权。而投机者则利用它,试图通过预测市场短期波动来获利。前者关注的是企业的内在价值,后者关注的是股票的价格波动。
  2. 把平台当作“慢车”来开: E*TRADE给了我们一辆性能强大的法拉利,但我们完全可以选择把它当作一辆安全的沃尔沃来开。我们可以设定好投资计划,每年只在固定时间进行几次操作,买入并持有,然后关掉App,去享受生活。让工具服务于你的投资哲学,而不是让你的行为被工具所绑架。

结语:工具的胜利,还是投资者的胜利?

E*TRADE的崛起无疑是工具的胜利,它打破了信息壁垒和成本壁垒,让投资真正走进了寻常百姓家,这是金融史上一次了不起的进步。然而,这场革命是否最终能转化为每一个普通投资者的胜利,答案却并非必然。 最终的胜利,不取决于你是否拥有一个E*TRADE账户,而在于你的头脑中是否建立起了坚实的价值投资体系。当面对市场每天的红绿波动和各种噪音时,你能否坚守自己的原则,做到“别人恐惧我贪婪,别人贪婪我恐惧”? E*TRADE为你铺就了一条通往市场的康庄大道,但在这条路上究竟是走向财富自由的终点,还是跌入投机失败的深渊,方向盘,始终握在你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