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EBIT

息税前利润(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s),简称EBIT。 想象一下,你开了一家生意火爆的柠檬水小摊。每天卖柠檬水赚到的钱,减去柠檬、糖、杯子这些原材料成本,再减去你付给帮你吆喝的小伙伴的工资,剩下的就是你这个小摊最核心的、最纯粹的赚钱能力。这份利润,就是EBIT的雏形。它暂时忽略了你要付给银行的贷款利息,也还没考虑你需要上缴给税务局的税款。因此,EBIT衡量的是一家公司在不考虑其资本结构(即借了多少钱)和税收政策影响下的核心经营盈利能力。它是评估和比较不同公司“主营业务”强弱的一把精准标尺。

为什么EBIT如此重要?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研究一家公司就像侦探破案,而EBIT就是一条关键线索,它能帮助我们拨开迷雾,看清真相。

剥离噪音,直击核心

一家公司的最终净利润会受到很多“噪音”的干扰,而EBIT恰好能屏蔽掉两个最大的干扰项:

简单说,EBIT就像是给公司拍了一张“素颜照”,去掉了“财务杠杆”和“税收政策”这两层妆容,展现出最真实的经营底色。

公司间的公平擂台

当你想要在两家同行业的公司之间做选择时,EBIT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比较平台。 例如,A公司贷款多,利息高,导致净利润较低;B公司几乎无贷款,净利润看起来更漂亮。但如果它们的EBIT相差无几,这可能说明A公司的核心业务和B公司一样能打,只是财务策略更激进。这对于理解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至关重要,也是投资大师如沃伦·巴菲特等人在分析企业时非常看重的环节。

如何计算和解读EBIT?

简单的计算公式

在公司的财务报表中,你可以通过两种主要方式找到或计算出EBIT:

  1. 公式一(从下往上): EBIT = 净利润 + 所得税 + 利息支出
    • 这是最常用和直接的方法,利用利润表中的现有项目即可算出。
  2. 公式二(从上往下): EBIT ≈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营业费用
    • 这个公式的结果是“营业利润”,在大多数情况下,它和EBIT非常接近,可以作为快速估算的参考。

解读EBIT的小技巧

得到EBIT数字后,我们不能只看绝对值,更要学会如何使用它:

EBIT的局限性:价值投资者的警示

虽然EBIT非常有用,但它绝不是完美的。精明的投资者必须清楚它的“盲区”。 最大的警示:EBIT ≠ 现金流 EBIT是一个权责发生制下的会计利润,而不是公司口袋里实实在在的现金。一家公司可能账面上有很高的EBIT,但实际上却因为以下原因而缺乏现金:

因此,将EBIT与公司的经营现金流进行对比分析,是价值投资者必做的功课。如果一家公司长期EBIT靓丽,但经营现金流持续为负或远低于EBIT,这就是一个需要高度警惕的危险信号。 此外,也不要将EBIT与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混为一谈。后者在EBIT的基础上,还排除了折旧和摊销。巴菲特等投资大师对此非常警惕,因为他们认为厂房、设备的折旧是真实的商业成本,忽略它会严重高估公司的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