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BIT(Enterprise Value to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s),这个听起来有点拗口的指标,是价值投资者们非常钟爱的一个估值工具,它的中文别称是“企业价值倍数”。简单来说,它衡量的是,如果要把一家公司完完整整地买下来(包括它的所有股权和需要偿还的债务),这个总成本是它核心业务赚钱能力的多少倍。 想象一下,你要买下一个正在营业的果汁店。这家店的标价是50万(相当于市值),但它还欠着供应商10万的货款(相当于负债),同时店里的收银机里还有2万现金(相当于现金)。那么,你买下这家店的真实总成本其实是 50 + 10 - 2 = 58万,这就是它的企业价值(EV)。而这家店每年不计算贷款利息和交税之前,靠卖果汁能赚5.8万,这就是它的息税前利润(EBIT)。于是,EV/EBIT 就是 58 / 5.8 = 10倍。这意味着,你付出的总成本,需要这家店在不考虑利息和税收的情况下,赚10年才能回本。
要真正掌握EV/EBIT的精髓,我们得像剥洋葱一样,把它一层层拆开来看。
企业价值(Enterprise Value, EV)常被称作“收购价值”,因为它反映了收购一家公司的理论总成本。它不仅仅是把所有股票买下来的价格,而是把公司看作一个整体,考虑了它的股权和债权。
这个公式非常符合商业常识:
EV的美妙之处在于,它穿透了股价的表象,看到了企业的“带壳价格”。
息税前利润(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es, EBIT)指的是企业在扣除利息费用和所得税之前的利润。它也被称为营业利润,是衡量一家公司主营业务盈利能力的“纯净”指标。 为什么要把利息(Interest)和税收(Taxes)排除在外呢?
市盈率(P/E Ratio)是大家最熟悉的估值指标,但它有一个重大缺陷:它只看到了股权价值(市值),而忽略了债务。EV/EBIT则更为全面。 举个例子:
如果只看P/E,两家公司一样“便宜”。但用EV/EBIT来看(假设两家公司EBIT和现金情况相似,为简化,我们假设A的EV是10亿,B的EV是30亿),B公司的估值其实是A公司的3倍!显然,B公司的风险要大得多。EV/EBIT就像一副X光眼镜,能看穿高负债公司用低P/E制造的“便宜”假象。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EV/EBIT是寻找“便宜的好公司”的强大武器。传奇投资人乔尔·格林布拉特的“神奇公式”中,其中一个核心指标就是用EV/EBIT来衡量公司的“便宜”程度。它能帮助投资者:
当然,没有任何一个指标是万能的,EV/EBIT也不例外。在使用时请务必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