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BITDAR (Enterprise Value to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es, Depreciation, Amortization, and Rent),这是一个在投资界听起来有点拗口的“专业黑话”,但别担心,它其实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尤其当你考察某些特定行业的公司时。想象一下,你要比较两家航空公司,一家阔气地买下所有飞机,另一家则精明地选择租赁。它们的财务报表会因此看起来千差万别,直接比较就像拿苹果和橙子比大小。EV/EBITDAR就是那把神奇的“瑞士军刀”,它能剔除掉这些因资产持有方式不同而产生的“噪音”,让你看清两家公司核心运营的真实盈利能力。简单说,这是一个估值乘数,通过公司的企业价值 (Enterprise Value, EV)除以其未计利息、税项、折旧、摊销和租金成本前的盈利(EBITDAR)得出。
要理解这个比率,我们可以把它拆成两部分来看:分子(EV)和分母(EBITDAR)。
企业价值 (EV) 可不是我们常说的“市值”。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收购这家公司需要付出的总成本,即“一口价”。它不仅包括了买下所有股票的钱(市值),还包括了需要承担的公司债务,最后再减去公司账上的现金(因为买下公司后,现金也归你了)。
这个指标的好处在于,它反映了公司真实的“身价”,不受公司借了多少钱或有多少现金的影响。
EBITDAR可以看作是息税折旧及摊销前利润 (EBITDA)的“升级版”。EBITDA衡量的是公司在不考虑利息、税收、折旧和摊销这些非经营性或非现金项目前的盈利状况。而EBITDAR则在EBITDA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把租金(Rent)也加了回来。 为什么要把租金也加回来呢?
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你来说,EV/EBITDAR在特定行业中是一个寻找价值的利器。
这个指标在航空、酒店、餐饮、零售、赌场等严重依赖租赁物业或设备的行业中尤其有效。在这些行业里,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资产策略(自持或租赁)差异巨大。使用传统的市盈盈率 (P/E Ratio)等指标可能会产生误导,而EV/EBITDAR则能帮你进行更公允的横向比较,看清谁才是真正的“运营高手”。
通常来说,在同一个行业内,EV/EBITDAR比率较低的公司可能意味着它被市场低估了。这可能是因为它虽然运营效率很高,但由于采取了不同的资产策略(例如租赁模式导致账面利润不好看),而被市场“错杀”。当然,这只是一个线索,绝不是唯一的判断依据。
在使用这个强大的工具时,请务必记住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