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F.罗斯·约翰逊

F.罗斯·约翰逊 (F. Ross Johnson),全名弗雷德里克·罗斯·约翰逊 (Frederick Ross Johnson, 1931-2016),是一位加拿大裔美国商人。他之所以在投资界“名垂青史”,并非因为他创造了多么卓越的商业帝国,而是因为他主演了一场上世纪80年代最惊心动魄、规模最庞大的资本大戏——RJR Nabisco公司的世纪收购案。作为当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约翰逊试图通过杠杆收购 (Leveraged Buyout or LBO) 将公司私有化,此举最终演变成一场华尔街的“权力的游戏”,并被详尽记录在经典商业著作《门口的野蛮人》 (Barbarians at the Gate) 中。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F.罗斯·约翰逊这个名字并非一个值得效仿的榜样,而是一个极具警示意义的符号,他代表了公司管理层与股东利益的巨大冲突,是教科书级别的“代理人问题”反面教材。

“门口的野蛮人”主角

要理解约翰逊在投资史上的地位,就必须回到那场被称为“世纪大并购”的RJR Nabisco争夺战。这不仅是一场商业交易,更是一部关于贪婪、野心和资本运作的现实主义大片。

贪婪的导火索:管理层收购计划

RJR Nabisco本身就是两大巨头的结合体:R.J.雷诺兹烟草公司(R.J. Reynolds Tobacco Company)和纳贝斯克食品公司(Nabisco)。前者是生产“骆驼牌”香烟的现金奶牛,后者则拥有奥利奥、乐之等家喻户晓的食品品牌。在约翰逊的领导下,公司以其铺张浪费的文化而闻名,他拥有一个由多架私人飞机组成的“RJR空军部队”,公司高管的生活极尽奢华。 1988年,约翰逊感到公司的股价被市场严重低估,同时他也担心外部的“野蛮人”(即恶意收购者)会盯上这块肥肉。于是,他决定先发制人,联合其他几位高管,计划通过管理层收购 (Management Buyout or MBO) 的方式,将这家上市公司变为私人所有。 他的如意算盘是:用公司的钱和借来的钱,把公司买下来,成为自己的。这样一来,他不仅可以保住自己的职位和奢华生活,还能在未来将公司拆分出售或重新上市时,获取天文数字般的个人财富。他向董事会提交了每股75美元的收购方案,一个他自认为慷慨的价格。然而,他严重低估了华尔街的嗅觉和贪婪。

华尔街的嗜血狂欢:世纪竞购战

约翰逊的收购计划一经公布,就像把一块鲜肉扔进了鲨鱼池。华尔街最顶尖的收购基金闻风而动,其中最强大的对手,便是被称为“LBO之王”的私募股权公司KKR (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其灵魂人物是亨利·克拉维斯 (Henry Kravis)。 KKR认为约翰逊的出价远远低估了RJR Nabisco的真实价值,尤其是其烟草业务产生的稳定巨额现金流,是支撑高额债务的完美工具。于是,一场围绕RJR Nabisco控制权的激烈竞购战就此拉开。 这场战争持续了数周,竞购价格被一次次推高,各种商业计谋、媒体公关、法律诉讼轮番上演,其精彩程度不亚于任何一部好莱坞大片。最终,经过多轮厮杀,KKR以每股109美元、总价高达250亿美元的天价胜出,创下了当时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杠杆收购纪录。 而发起这场战争的F.罗斯·约翰逊,最终却输掉了自己意图掌控的公司。他不仅没能实现一夜暴富的梦想,反而因为其在交易中暴露出的极端利己主义——为自己和管理团队设计了极其优厚的“黄金降落伞”条款——而声名扫地,成为了公众眼中企业贪婪的代名词。

投资启示录:从约翰逊身上学到什么

F.罗斯·约翰逊的故事之所以被价值投资者奉为经典,是因为它以最戏剧化的方式揭示了几个至关重要的投资原则。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宝贵的教训。

警惕“代理人问题”

这可能是约翰逊案例中最核心、最深刻的教训。

“价值”的两个面孔:资产价值与市场价格

RJR Nabisco的收购案生动地展示了价值投资 (Value Investing) 的一个核心理念:市场价格并不总能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

理解杠杆收购(LBO)的魔力与风险

虽然普通投资者无法直接参与杠杆收购,但理解其运作原理,对于我们判断企业价值和风险至关重要。

约翰逊的遗产:一个反面教材

F.罗斯·约翰逊最终带着数千万美元的“金色降落伞”退休,但他留给商业世界的,却是一个关于贪婪如何腐蚀企业灵魂的警世故事。他没有被铭记为一位杰出的企业家,而是作为80年代企业高管过度扩张、漠视股东利益的象征性人物,永远地与《门口的野蛮人》这个词条捆绑在了一起。 对于每一位价值投资者而言,F.罗斯·约翰逊的故事都是一份必读的案例档案。它提醒我们,在数字和图表背后,才是决定一家企业长期命运的关键因素。在寻找值得托付资本的“合伙人”时,请务必擦亮双眼,时刻警惕那些潜伏在董事会里的“F.罗斯·约翰逊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