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FIFO

FIFO (First-In, First-Out),即先进先出法,是企业会计中用于管理存货和计算销货成本 (COGS) 的一种常见方法。想象一下你家楼下便利店的牛奶货架,店员总是把最新鲜的牛奶摆在后面,把临近保质期的牛奶推到前面,并希望顾客优先买走它们。这就是先进先出法最生动的写照——最先进入仓库的商品,被假定为最先被卖掉。因此,在计算卖出商品的成本时,会计师会使用最早那批存货的采购价格。这种方法不仅符合大多数行业商品流转的物理现实,也对公司的财务报表,特别是利润和资产价值,产生深远的影响,是价值投资者解读公司真实经营状况时必须破解的“会计密码”之一。

FIFO是怎么一回事?超市购物的智慧

要理解FIFO,完全不需要复杂的会计知识,只需要一点点生活常识。让我们继续刚才的超市之旅。 假设你是一位经营小卖部的老板,专门卖一款网红可乐。

现在,你的仓库里有200瓶可乐,但它们的“身价”并不同。这时,一位顾客走进来,买走了150瓶可乐。问题来了:这150瓶可乐的成本到底是多少?是按5元算,还是6元算,还是取个平均数? 会计师们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游戏规则”,FIFO就是其中最主流的一种。 按照FIFO的规则,我们默认你卖掉的是最早进货的那批可乐。所以:

  1. 首先,你卖掉了第一周进货的全部100瓶(成本为5元/瓶)。
  2. 然后,你又从第二周进货的100瓶中,卖掉了50瓶(成本为6元/瓶)。

那么,你这次卖出的150瓶可乐的总成本(即销货成本COGS)就是: (100瓶 x 5元/瓶) + (50瓶 x 6元/瓶) = 500元 + 300元 = 800元。 与此同时,你仓库里剩下的50瓶可乐,就都是第二周进货的,它们的价值(即期末存货价值)就是: 50瓶 x 6元/瓶 = 300元。 你看,FIFO的逻辑非常直观:先来的先走,后来的留下。它清晰地追踪了成本的流动,让账目看起来井井有条。

FIFO vs. LIFO:一场“会计世界”的拔河比赛

有“先进先出”,自然就有它的反义词——后进先出法 (LIFO)。LIFO假设最后进来的商品最先被卖掉,就像一个没有整理过的衣柜,你总是先拿出最上面(最后放进去)的衣服穿。 这两种方法在会计的世界里,就像一场永不停歇的拔河比赛,尤其是在物价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中,它们对公司财报的影响截然不同。

通货膨胀时期:谁的利润更好看?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更常见的情况——物价持续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LIFO虽然在美国的美国通用会计准则 (GAAP) 中被允许,但在全球大部分地区遵循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中是被禁止的。理由很简单:它既不符合大多数企业的实际物流情况,也可能扭曲资产的真实价值。

通货紧缩时期:情况反转

如果经济进入通货紧缩,物价持续下跌,那么上述的一切都会反转。FIFO会报告更低的利润和更低的税负,而LIFO则会报告更高的利润和更高的税负。

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该如何看待FIFO?

传奇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曾多次提醒投资者,要警惕通货膨胀对企业造成的隐形伤害。他指出,许多公司报告的利润增长,其实只是跟不上通胀步伐的“虚幻利润”。而理解FIFO,正是我们撕开这种“美颜滤 chiffres”,看清公司真实盈利能力的第一步。

撕开利润的“美颜滤镜”

当一家使用FIFO的公司在通胀时期报告了靓丽的利润增长时,价值投资者需要多问一个问题:这利润里有多少是“水分”? 这种“水分”被称为“存货利润”(Inventory Profit)。它源于公司卖出的是过去低价采购的存货,而计量的却是当下的销售收入。这部分利润并非来自公司经营效率的提升或产品竞争力的增强,而仅仅是通胀的“馈赠”。更糟糕的是,公司还需要为这份“馈赠”支付实实在在的税款。当公司需要补充库存时,它将不得不以当前更高的价格买入,这意味着之前由存货产生的利润,很大一部分又被用来填补重置成本的上涨。 因此,一个精明的投资者会关注企业的盈利质量,而不仅仅是利润数字。我们会去探究利润背后的驱动因素,并思考:如果剔除通胀带来的存货利润,公司的核心盈利能力到底如何?这是否能支撑起当前的股价?

深入资产负债表:库存的真实价值

从分析资产的角度看,FIFO则有其可爱之处。因为它让资产负债表上的存货价值更接近于“现在时”,而不是“过去时”。这为我们评估公司的资产质量和清算价值提供了更可靠的依据。 相比之下,使用LIFO的公司,其存货价值可能是一个历史遗留的、毫无意义的数字。投资者需要到财务报表附注中去寻找一个叫“后进先出法准备金 (LIFO Reserve)”的项目。这个数字揭示了LIFO存货价值与FIFO存货价值之间的差异。将LIFO准备金加回到LIFO存货价值上,我们就能大致估算出该存货在当前市场的公允价值。

税收,那只“看不见的手”

税收是影响企业内在价值的关键变量。FIFO在通胀期导致的高税负,会侵蚀本可用于再投资或分红的现金。这意味着,两家业务完全相同、但会计方法不同的公司,其创造自由现金流的能力可能会有显著差异。 使用LIFO的公司虽然账面利润不好看,导致其市盈率 (P/E ratio) 可能显得虚高,但它通过合法地递延税款,保留了更多的现金。对于深谙此道的价值投资者而言,这可能是一个发现“便宜货”的机会——一家公司可能因为会计方法的选择而显得“昂贵”,但其真实的现金生成能力却被市场低估了。

投资启示录:FIFO给我们的几点忠告

作为一名志在长远的投资者,我们从FIFO这个小小的会计工具中,可以收获几条极为宝贵的投资原则:

  1. 1. 不要只看利润数字: 利润是可以被“操纵”的,或者说,是可以被会计选择所影响的。永远不要满足于损益表上的最终数字,要去理解它的构成,特别是对于存货密集型行业(如零售、制造、大宗商品等),一定要搞清楚其存货计价方法。
  2. 2. 读懂财务报表附注: 附注是财报的“说明书”,藏着解开所有会计谜题的钥匙。公司必须在附注中披露其采用的存货会计政策。花时间阅读它,你对公司的理解将远超90%的普通投资者。
  3. 3. 跨公司比较要小心: 在对比两家同行业公司的盈利能力时,如果一家使用FIFO,另一家使用LIFO,直接比较它们的利润率或市盈率是毫无意义的。你需要利用附注中的信息(如LIFO准备金)进行调整,将它们置于同一起跑线上再做判断。
  4. 4. 始终关注现金流: “利润是观点,现金是事实。” 这句投资格言永不过时。无论公司采用何种会计方法,最终衡量其价值的标尺是其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产生自由现金流的能力。分析现金流量表,特别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帮助你戳破由会计方法带来的利润幻象。

归根结底,FIFO本身并无好坏之分。它只是一种记账的规则。但对于聪明的投资者来说,理解这些规则如何影响数字,以及这些数字如何影响市场认知,正是我们发掘超额回报、避开投资陷阱的核心能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