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全名小乔治·沃尔顿·卢卡斯(George Walton Lucas Jr.),是美国电影导演、制片人和企业家。在《投资大辞典》中,我们不将他仅仅视为一位电影界的巨擘,而是将他作为一个教科书级的商业案例进行剖析。他的职业生涯,尤其是围绕其史诗级作品《星球大战》(Star Wars)系列所做的商业决策,为价值投资者提供了关于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护城河(Moat)以及长期主义的深刻启示。卢卡斯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最卓越的投资往往源于对一项资产未来价值的深刻洞见和坚定持有的勇气,而非追逐短期利润。他不是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但他的人生故事却处处闪耀着巴菲特式的投资智慧。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研究一家公司,本质上是研究其创造长期价值的能力。而乔治·卢卡斯的故事,就是一堂关于如何识别、培育并最终实现资产长期价值的生动大师课。他的一生,尤其是在商业领域的决策,几乎完美地诠释了价值投资的几大核心原则。我们将从他职业生涯中最关键的几个节点出发,为您揭示这位“绝地大师”的投资“原力”。
故事要从20世纪70年代说起。当时,乔治·卢卡斯刚刚凭借电影《美国风情画》在好莱坞崭露头角,他带着一个充满太空飞船、激光剑和神秘“原力”的剧本——《星球大战》——四处寻找投资。在那个年代,科幻电影被普遍认为是B级片,各大制片厂都对这个宏大而古怪的构想表示怀疑。 最终,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同意投资,但过程同样充满波折。在谈判中,福克斯公司对卢卡斯提出的导演薪酬犹豫不决。这时,卢卡斯做出了一个改变历史的决定。
他向福克斯公司提议,愿意将自己的导演薪酬从50万美元降低到15万美元。作为交换,他要求获得两个看似不起眼的权利:
在当时的电影产业高管看来,这笔交易简直是天赐的礼物。导演薪酬是实实在在的成本,而“周边产品”?在那个年代,除了T恤和海报,没人认为这能产生多少利润。至于续集,第一部电影能否成功都还是未知数,谈论续集为时过早。于是,福克斯公司爽快地答应了。 这笔交易,后来被誉为“史上最伟大的商业交易之一”。
1977年,《星球大战》上映,引发了空前的文化现象。电影本身票房大卖,但真正让卢卡斯成为亿万富翁的,正是他当初坚持要来的周边产品授权。玩具、模型、漫画、游戏……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拔地而起。据估计,几十年来,《星球大战》系列的周边产品销售额已高达数百亿美元,而这笔巨额财富的大部分都流向了卢卡斯的个人公司——卢卡斯影业(Lucasfilm)。 这给价值投资者的启示是什么?
卢卡斯并不仅仅满足于坐享其成。在《星球大战》取得巨大成功后,他没有将利润挥霍一空,而是选择了一条更艰难但更具远见的道路: reinvestment(再投资)。他将从电影和周边产品中获得的巨额利润,投入到构建一个完全独立的电影制作体系中。
他先后创立了三家在电影工业中举足轻重的公司:
通过这一系列布局,卢卡斯建立了一个自给自足的“独立王国”。他掌控了从剧本创意、拍摄制作、视觉特效到声音设计的整个产业链。
这正是价值投资大师查理·芒格所强调的“能力圈”理论的完美实践。
时间来到2012年。乔治·卢卡斯做出了另一个震惊世界的决定:他将自己一手创建的整个卢卡斯影业,连同《星球大战》和《印第安纳·琼斯》等所有IP,以40.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迪士尼(Disney)公司。 这笔交易再次为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是长期持有优秀的公司,但这并不意味着永远不卖。卢卡斯的这次出售,给出了几个值得思考的卖出时机:
卢卡斯将出售所得的大部分捐赠给了教育慈善基金,完成了从商业巨擘到慈善家的华丽转身。他用近40年的时间,将一个无人看好的创意,培育成一个价值连城的商业帝国,然后在最合适的时机将其交付给最合适的下家,最终实现了个人、资产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总结乔治·卢卡斯的商业生涯,我们可以为普通投资者提炼出三条极其宝贵的实战心法:
乔治·卢卡斯的故事告诉我们,最成功的投资,往往不是来自于复杂的金融模型或频繁的交易,而是源于一种简单、纯粹但强大的信念——我们称之为投资的“原力”。这股“原力”由远见、耐心和纪律构成。它让你能在众人皆疑时看到未来的价值,在市场喧嚣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在长达数十年的持有期中抵御卖出的诱惑。 下次当你欣赏《星球大战》中绝地武士挥舞光剑时,不妨想一想其背后那位真正的“大师”——乔治·卢卡斯。他不仅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遥远的银河系,更为所有价值投资者指明了一条通往财务自由的星光大道。愿原力与你同在。